带鱼的籽能不能吃 带鱼仔能吃吗

带鱼的籽能不能吃 带鱼仔能吃吗,第1张

带鱼鱼籽是可以吃的,但不建议吃,因为在带鱼的鱼籽中往往会存在一些寄生虫,这些寄生虫很小,像头发丝儿一样细,不容易看到,而且也很难洗干净,加上在鱼籽的烹制过程中,鱼籽很难熟透,因此如果要食用带鱼的鱼籽要谨慎。

扩展资料:

带鱼的介绍:

1、简介

带鱼 属于脊索动物门下脊椎动物亚门中的硬骨鱼纲鲈形目带鱼科。又叫刀鱼、裙带、肥带、油带、牙带鱼等,性凶猛。青岛、日照黄海沿岸城市称鱽鱼。带鱼的体型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巴呈黑色,带鱼头尖口大,至尾部逐 渐变细,身高为头长的2倍,全长1米左右。性凶猛,主要以毛虾、乌贼为食。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国的黄海、东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和大黄鱼、小黄鱼及乌贼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海产。

2、形态特征

带鱼,体带状,侧扁。前部背腹缘几平行,体长一般50-70cm,大者长达120cm。

头狭长,尖突吻尖长。眼中大,位高,眼间隔平坦,中央微凸。口大平直,口裂后缘达眼下方。带鱼 下颌长于上颌,突出。

牙强大,侧扁而尖,两颌前端各有2对倒钩状大犬牙,上颌具侧牙10-13颗下颌具侧牙12-14颗。鳃孔宽大,鳃耙(8-14)+(15-24),细短。体表银灰色,无鳞,但表面有一层银粉,侧线在胸鳍上方向后显著弯下沿腹线直达尾端。

体光滑,鳞退化为银膜。侧线于胸鳍上方显著下弯,沿腹缘伸达尾端。背鳍1285-145,起点在头后部,延达尾端。

臀鳍88-13-13,完全由分离小棘组成,仅棘尖外露,第1鳍棘甚小。胸鳍11-12,短尖而低,无腹鳍,尾鞭状,尾鳍消失,体银白色,背鳍上关部及胸鳍浅灰色,具细小黑点。尾暗黑色。脂肪较多且集中于体外层。

带鱼腹部有游离的小刺,游动时不用鳍划水,通过摆动身躯来向上游动。

捕食毛虾、乌贼及其他小型鱼类,洄游性鱼类。带鱼食性很杂而且非常贪吃,有时会同类相食。

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白天群栖息于海洋中、下水层,晚间活动于海水底层。带鱼寿命8年左右,1龄鱼的平均身长18至19厘米,重90克~110克,当年即可繁殖,2龄鱼可长到300克左右。

3、地理分布

分布比较广,主要分布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中国沿海各省均可见到。

中国沿海的带鱼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北方带鱼个体较南方带鱼大,在黄海南部越冬,春天游向渤海,形成春季鱼汛,秋天结群返回越冬地形成秋季鱼汛。

南方带鱼每年沿东海西部边缘随季节不同作南北向移动,春季向北作生殖洄游,冬季向南作越冬洄游,东海带鱼有春汛和冬汛之分。

带鱼产卵期很长,一般以4月~6月为主,其次是9月~11月,一次产卵量在2.5万粒~3.5万粒之间,产卵适宜水温为17℃~23℃。

4、生活习性

带鱼游泳能力差,白天浮在海水中层,晚上就降到海底。静止时头向上、身体呈垂直,只靠背鳍及胸鳍的挥动,眼睛注视头上的动静,若发现猎物时,背鳍就急速震动,身体弯曲,扑向食物。

带鱼具有结群排队的特性,每年春天回暖水温上升时,带鱼成群游向近岸,由南至北于生殖回游,是为捕捞季节冬至时,水温降低,带鱼又游向水深处避寒。

带鱼籽能吃,鱼籽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卵清蛋白、球蛋白、卵类粘蛋白和鱼卵鳞蛋白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而且味道鲜美。鲇鱼、河豚鱼等少数鱼的卵有毒应忌吃。

鱼籽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其中有大量的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和核黄素,也富有胆固醇,是人类大脑和骨髓的良好补充剂、滋长剂。鱼籽每100克含有水分63.85~85.29克;脂肪0.63~4.19克;粗蛋白质12.08~33.01克;粗灰分1.24~2.06克。

扩展资料:

鱼籽食用适宜人群介绍:

1、鱼籽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多吃鱼籽,有利于促进发育、增强体质、健脑等作用,少年儿童宜食;

2、因鱼子富含胆固醇,老人不宜多食。

3、鱼籽乃发物,肿瘤患者不能多食或者少食,有炎症的患者也要注意少食。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鱼籽

带鱼籽不建议食用。

市面上常见的带鱼是经过冷冻的,新鲜鲜活的较少,是因为带鱼离开了海水难以存活,所以一般都是冷冻的较多,而冷冻带鱼的鱼籽一般是不建议食用的,因为鱼籽中容易滋生细菌等微生物,还有可能含有寄生虫,食用后对自身健康有所影响。

注:若是刚才海底捞出的新鲜带鱼鱼籽是可以食用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2434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8
下一篇 2023-0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