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的四心是

孟子提出的四心是,第1张

孟子提出的四心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之间有着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人先有不忍人的恻隐之心,而后依次生出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分别对应人的四种品德,即仁、义、礼、智。

四心的出处

孟子关于“四心”的说法是他的学说“四端说”里的主张,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如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赏析:对于孟子来说,人的本性都是善良,拥有四本心。人可以培养四本心,将其发展为四种美德。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从而提倡“不忍人之政”。

孟子所说的四心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出自《孟子•公孙丑》。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一一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四心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四心最早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释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四心的解释:

恻隐之心

就是在他人遇到困难,生活困苦的时候我们所本能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忍,总想着做点什么去帮助他,也就是同情怜悯他人之心。人性就是这样,总是天然的对同类的悲惨境遇有着不忍之心,这是一种高尚的情绪心理,推而广之,对世上所有美好的事物被毁伤都有不忍之心,就会养成仁爱胸怀,善良心肠。正是因为这样,才知道如何爱自己。

羞恶之心

羞恶之心指的就是人在面对一些情况时候对于自己尊严和别人尊严的保护。小孩子犯了错,往往宁愿被罚抄写,也不愿意当众罚站,因为罚站“伤面子”。这就是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恭敬之心外在表现出来的就是恭,存在在内心的就是敬。人是社会动物,总是处在各种关系当中。面对不同的关系,自然的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看见年长者就会心中尊敬和害怕,看见年幼者就会感觉亲近,看见鄙夷者就会心中不屑,因为不同的感受,所以表现出来的的行为动作也就不一样,所以对长着就是敬佩谦让,对幼者就是爱护和善,对鄙夷在就是远离。

是非之心

是非之心就是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或者事物好坏判断的能力。就比如有名的指鹿为马,赵高指着鹿说这是马,虽然大臣们因为害怕权势不敢得罪他,也不反驳,但是想必心中也一定是不愉快的,最后大臣们都表面上符合了赵高的想法,但是很多人心中还是实实在在知道这是鹿不是马,这就是是非之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2328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8
下一篇 2023-0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