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讨好型人格?

如何评价讨好型人格?,第1张

“讨好型人格”,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老好人”。这类人心地善良是真的,待人友善也是真的,但是他们人缘好吗?未必。这类人可能本身就是内向的,不善于交际的,他们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敏感谨慎,因为十分敏感,所以很容易察觉对方的情绪变化,甚至会为对方一个不经意间的表情而多想,正是因为思虑过多,时常会导致过多的内耗。他们对朋友十分慷慨,通常不会拒绝对方的请求,他们更多地愿意自己承担不愉快,而不会挣扎地说出“不”,即使知道某些事情有损自己的利益,心里骂了一千遍,表面上也会表现得波澜不惊。他们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人际交往中渴望博取他人一致好评,甚至故作谦卑,把所有真实的情绪都隐藏起来。

究其原因,这种人格如何形成?有一种观点表示“人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对自己和世界的理解。”换言之,童年时期初步形成的价值观指导着后期的行为。孩童时期,由于心理不成熟,我们更多地是通过旁人的评价判断是非,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时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可能这类人的原生家庭家教很严格,家庭灌输的观念就是孩子的行为要令长辈满意,出门在外要体现良好的家教,因为过度的是非观念灌输,在表扬式教育的影响下,孩子知道在学业或某些行为上的优秀表现可以引起他人的关注,通常他们会把这个特长做到极致,以博取他人的认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讨好”。

其实,这种性格的人有时也活得很累

1.因为一味地“讨好”,自己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低位状态,即使遇到了一些摩擦,受损的是自己也敢怒不敢言,其实这是不对的。

2.因为心思细腻,做人十分谨慎,害怕出错,总是主动承担了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让自己变成了“软柿子”。

3.因为敏感,在交际过程中害怕冷场,总是主动寻找话题,但发现结果并不好。过度地迎合他人,又不懂得拒绝,往往会丧失做人的原则,在很多人眼里活成了懦弱的样子。

4.交往中,他们总是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害怕受到质疑,害怕被孤立,不喜欢麻烦别人等等,久而久给别人造成了一种“距离感”,似乎那么熟悉却又十分陌生。

5.因为他们不了解交往本就是相互的过程,有了“麻烦”,我们才能体会到被需要的快乐,敢于袒露自己的心声,才会遇见志趣相投的密友,

因为有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我们才能活出最真实的自己,绽放生命的光彩。归根结底,内心深处极度的自卑让他们始终带着面罩生活。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对他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他们满足父母的需求、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赞赏,他们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是不会被抛弃的。

当他们违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就会被父母大肆的否定,批判,甚至是打骂。

在这个时候因为对于幼儿而言父母无疑是他们心目中最大的权威,并且他们的生存与安全感是完全来自于父母,所以他们会对此形成很大的心理阴影,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这种被父母否定或打骂的痛苦,他们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在他们既没有迎合父母的期望也没有违背父母期望的时候,他们也很少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

一个幼儿是很难独自面对和承受自己的孤独感的,这个时候他就会刻意的想去做些什么来迎合父母的期望和需求,从而能够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赞赏。

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他的一种习惯,甚至他会逐渐的把父母的需求“内化”为自己的需求,因为在他的认知里:满足了父母的需求就等于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而这也成为了他对今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认知蓝本: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真实的我无法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只有当我不断地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我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和爱。

第二个原因在于,在“讨好者”的认知中,对于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赞赏的途径,只有“讨好”别人这一个方式。

“讨好者”的内在与心态太过的无力和空虚,他们从一开始就直接忽略了他们其实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做出成就,提升自己的能力等这些方式来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讨好者”是很懒惰且不求上进的,他们就和那些幻想着通过买彩票发大财然后衣食无忧的人一样。

在他们看来,“讨好”别人是获得别人认可的最容易的途径,你只需要多说几句好话,装出善良无害的样子别人就会认同你了,别人就会夸奖你了。

但是像这种廉价的认同与赞赏不过是用来填补他内心一时的空虚和不安全感,因为廉价,所以来的容易,去的也快。醉心于追逐这种廉价的认同和赞赏,只会令“讨好者”越来越依赖和沉迷于那内心的空虚得到暂时满足的假象之中而无法自拔。

第三个原因是:“讨好行为”已经成为了讨好者的一种习惯,成为了他人格模式的一种。“讨好者”——已经成为了他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成为了他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定义。

这一点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心理或认知问题很难被改变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在我们的意识层面,是我们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思维习惯,我们的认知习惯等构建成了我们的人格模式,我们的人个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变得十分的稳固,因为人个模式将我们的各种习惯和行为等等全部联系并且杂糅在了一起,在我们的认知层面中,我们即便只是想改变人格模式中一个非常小的点,那感觉起来却是我们要将自己全盘否定,我们要将自己的整个人格模式全部改变。

所以我们时常会听到:我懒就是因为我懒啊,如果我不懒了那还是我野生范冰冰么?;我爱吃甜食就是因为我爱吃甜食啊,不吃甜食的坂田银时还有资格叫坂田银时么!;我特么就是喜欢强X郭德纲,一个不强X郭德纲的于小谦活在这世上还有什么意义?

这一类的人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缺点其实倒也真不是把“改掉了这一点我就不是我了”当借口,而是在他们的认知中的的确确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些缺点或行为是他们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改掉了这一部分的确会给他们带来仿佛“整个自我都被否定”或是“我就要不存在了”这样的恐慌。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这种自我认知只是我们意识层面对自己的一个固化的定义,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自我”,也不存在你改变了身上的某个习惯某个点你就不是你了这回事。

固化的自我认知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情绪,思维,意识等保持在一个稳固的、不会轻易崩溃的状态中,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坚持固化的自我认知实际上是对自我的限制,同时我们也完全可以改变我们身上的任何方面,这并不会影响我们“是谁”。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企图通过讨好他人来得到关爱,却忽略了爱自己的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

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别人拒绝你时轻描淡写,而你拒绝别人的时候,会有极大的罪恶感,害怕伤到别人,害怕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拒绝的话在心里思考很多次,最后却很难说出口,委屈了自己。

■给别人帮忙,会更加小心谨慎,甚至觉得这就是自己的本分,而自己从不会开口要求别人帮自己,因为担心被拒绝。

■不敢表露出自己的坏情绪,害怕自己的负能量会影响到别人。

■被别人借钱,明明记得,却不敢主动谈还钱的事,实在忍不下去,开口要求还钱,又仿佛是自己做错了事情,非常卑微,我觉得现在大多数人都有这个问题。

■极度敏感,小心翼翼害怕得罪人,每次评价一件事都要先在心里组织好措辞,防止自己的语言伤害到别人其实别人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

大部分人讨好型人格是后天发展出来的,为什么会发展成讨好型人格呢?

1.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有条件的爱”的家庭环境氛围下。父母对他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从小到大,他们就发现只有当他们满足父母的需求、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赞赏;而当他们违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就会被父母大肆的否定,批判,甚至是打骂。因此,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这种被父母否定或打骂的痛苦,他们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甚至会逐渐的把父母的需求“内化”为自己的需求,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满足了父母的需求就等于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2.从小身边的人都比自己优秀。从小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中当然是对孩子有榜样作用,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也会滋生孩子的不自信,导致孩子性格变得自卑,为形成讨好型人格打下不良的基础。

3.有讨好型人格的父母。讨好型人格的父母自我价值感很低,不自觉地就会照顾别人家孩子父母的情绪,也会不自觉引导孩子去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会用这样的逻辑来教育孩子:“别上人家家玩,净给人添麻烦”,“那么不懂事,让叔叔阿姨看笑话”。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潜意识里就会觉得低人一等,不自觉地讨好别人,从而形成“讨好型人格”。

4.自身性格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有些人性格大方开朗,有些人性格却非常敏感。对于性格大方开朗的人来说,比较注重自己的感受,不在意他人的看法。但是对于那些性格敏感的人来说,总是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想要得到别人的夸赞,不断自我反省,在别人指责之前做出调整,从而得到别人的满意,这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我更愿意解读为服务型人格。

在不会损害到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以他人意见为主,来进行服务。他们讨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讨好他人,从他人身上索取想要的东西,比如寂寞到要去刻意讨好别人,获取温暖。比如想要得到他人的赞美欣赏。但是他们获得的快乐是短暂的,因为他们一直因为内心不安自卑而在讨好,可能一时的讨好确实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但是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他们也不是真正的快乐,一直在压抑自己,没有展现真正的自己,就像戴上了“假面具”。

我觉得讨好型人格应该更多的关注于自己的感受,想要别人爱自己,需要先自己学会爱自己。要培养自己的自信,同时也不要过于独立,在一些即使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尝试着让别人也为你服务,当方面的压抑自己只会让性格越越来越孤僻,思想越来越固化,无法全面融合到人群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2051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8
下一篇 2023-0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