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智慧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智慧的句子,第1张

论语中关于智慧的句子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

知道一件事物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这句话表明了兴趣对于求知和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和工作最好的老师。

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自《论语·子张》。

笃:忠实,一心一意。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去思考,做到这两点,仁就在其中了。这句话说明了求知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方法。

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出自《论语·子张》。

仕:做官。做官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儒家讲求积极入世的态度,学习和入仕都是很实用的,两者不可或缺。

四、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出自《论语·宪问》。

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孔子认为,即便修养达到君子这样标准的人,他们还有时会违反仁道;但是小人是绝不可能做到仁道的,他们根本就没有仁慈之心。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君子,一定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绝不可有害人之心,同时更要谨言慎行,处处防备小人在背后加害自己。

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出自《论语·公冶长》。

凡事一定反复思量,辗转数次,然后才施行。这句话说明了谨慎做事的重要性。凡事经过多次思考之后,考虑问题就会全面、周到,不至于鲁莽行事,成功的概率也比较大。

六、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

不仅听到他说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然后才能相信。这句话说明了“观其行”的重要性。

古人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卷儒学悟余生。

简介:

1、《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本语录体文献,它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著作。记录了圣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注: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

2、《论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性经典典籍之一,不仅是古代圣哲修身的智慧结晶,而且是道德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3、《论语》中的为人处事,安身立命,齐家治国的大智慧,一直被人们所世代传承,成为中国人必读的书目之一。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论语》中的大智慧。

《学而篇》第一章第一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悟人生: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据历史记载,孔子的兴趣极其广泛,他喜好音乐,并精通乐理,而且还擅长射箭……

所以,“学而”中的 “学”是泛指学习各个领域的新知识。 可以是学生的读书学习,也可以是才艺乐器、体育项目、工作技能等诸多领域。

如果,我们只把学习简单定义为读书,我们就会体会不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快乐。

就像男同志们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在生活中不免会遇到诸如:下水管道堵啦,灯泡坏啦等问题。他们也都有过第一次去尝试修理的经验,这些生活中的小技能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学习。

当他们掌握了如何疏通下水管道,如何更换新旧开关等生活小技能,他们就会因为掌握了这项技能而感到满足。同样,家人们的认可和称赞也会让他们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老人们称赞一个女人贤惠常常会说她“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当这个贤惠的女人为家人烹饪出一桌子的美味佳肴时,她们会因为家人们的认可和称赞而感到开心和满足。

长辈们会为孩子买来各式各样的玩具。孩子们带着兴奋的心情去学习如何操作这些玩具,他们在学习中掌握了玩法,又在玩中体验到了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

而作为圣人的孔子,把学到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温习,然后等弟子或者友人前来拜访的时候,与他们一起探讨研究,他当然会在其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啦!

总结:

1、成就感 ——当我们学会某一种知识时,心里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2、满足感 ——当我们学会某一种知识并运用时,心里会产生一种满足感。

3、“理论联系实际” ——将所学的知识予以运用。

4、学无止境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达的大智慧:

1、自修 ——通过学习并予以运用,让我们进入一个自修的过程。

2、技多不压身 ——技能一定会在某一时刻发挥它的作用。例如:游泳可以救人等                                                          

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们都知道唐代的两大诗人“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是一对挚友。

从杜甫赠李白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中,可以看出古人由于交通的闭塞,只能借助于诗歌的方式来寄托对远方朋友的思念。

这让身处异地的两个朋友,一别就是几十年。

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写到: “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这是杜甫在朋友家中做客时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主要讲的是杜甫和朋友在二十年后重聚时的场景。

所以在古代,远方来客是让人皆大欢喜的一件事情。当孔子的朋友不辞辛苦地坐着马车,从远方日夜兼程地赶过来时,他的心情当然是很快乐的。

我们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仿佛可以看到孔子和远道而来的朋友,一边切磋学问、谈论政治,一边把酒言欢,彻夜长谈的惬意画面。

总结:

1、重情重义 ——真正的挚友不会因日久不见而疏远。

2、珍惜眼前人 ——珍惜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传达的大智慧:

1、共修 ——通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自修,来和朋友一起共修,共同成长。

2、通过共修提升自修 ——提升自修后和朋友进入共修,和朋友共修的同时也在提升自己的自修。自修和共修是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

                                                     

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因为一句话或一件琐事,而和家人、朋友乃至陌生人发生争执。

孔子告诉我们,这都是因为我们的修为不够,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羁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大智慧:

1、君子的修为 ——胸襟宽广,不必在意不了解你的人对你的误解。

2、人生态度 ——豁达,做到不被情绪所左右。

全文总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这三句话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我们没有做到前两句,没有修好自修和共修。我们就无法成为第三句中的“君子”,也就无法达到“人不知而不愠”的人生境界。

2、这三角话也可以应用在政治或职场中。 学习也可以指学识或者能力。

另一种解释:我把自己的学识或能力应用在官场或职场里,和朋友们一起探讨官场或者职场中的事情,即使我不被重用,我也不会对不懂我学识和能力的人生气。因为,我已经达到了一个君子所应有的修为。

(以上是本人对《论语》学而篇(一)中的一点拙见。希望在评论区里看到您不同的见解。让我们一起探讨,并一起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2030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8
下一篇 2023-0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