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第1张

     

        “喀斯特”是在地理学和地质学中作为岩溶地貌的代名词,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分别是按出露条件,按气候带,按岩石性质分。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等,形成时期不同等划分。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洼地地貌。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形成了现今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看中国,中国喀斯特看南方!

        中国南方喀斯特面积占整个中国喀斯特面积的55%,是我国政府2006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这一区域集中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域,其中很多景点享誉国内外。中国南方喀斯特在地质地貌、生物生态、美学、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世界价值,长期以来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认同。

        喀斯特形态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形态和地下喀斯特形态。

        地表喀斯特形态的特征有溶沟、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岩溶盆地、溶斗、溶蚀洼地、天坑等特征。

        地下喀斯特形态一般以溶洞、地下河、暗湖表现,溶洞又称洞穴。洞穴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等不同的形态。

喀斯特地形特点: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両银”的俗谚。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

地貌

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地形

喀斯特地形(也称“喀斯特地貌”)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结构

石灰岩,也就是碳酸钙。

形成原因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

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纬25°40′。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1524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8
下一篇 2023-0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