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的简介

皖南事变的简介,第1张

皖南事变又称为新四军事件,此间的“皖南”即指事变发生地区——安徽南部,而新四军则是指共产党辖下;分别由叶挺和项英担任正副军长袁国平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该事变发生于民国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数万人规模的中等冲突事件。

事件中,新四军所属军部兵力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范力沛认为,此事件起因为此前黄桥事件,是国民政府对黄桥事件的报复行动。

扩展资料:

当时担任新四军秘书长的李一氓,晚年总结出新四军十一条失败原因:“出动太迟,假如能提早四五天,结果也不会如此之难堪;估计敌人太低,估计自己太高,以为四十师不堪一击;在地形选择上当把自己放在高山上,放在深谷中毫无作用;

战斗准备不足,非战斗员太多,行装太多;行军过久,行军力不强,敌人是每天一百里路,我们仅四十里路;使用兵力不恰当,兵力分散,假如全军作一路攻击,不会感到兵力不足与彼此脱节;

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过去三年,战斗都是团为单位,这次六个团一齐打,毫无协同作战可言;因过去子弹多,不注意节省弹药,到后来有枪无弹;参谋长工作差,周子昆只能管后方勤务与教育工作,对作战部署与指导毫无把握;

项指挥大兵团作战之经验与能力差;战时工作全无计划,对连指导员只要求单纯的鼓动工作,缺乏整个战役的组织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皖南事变

亲痛仇快的皖南事变

1937年 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部队八路军、新四军,在日军占领区后方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给了日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配合和鼓舞了全国抗战。但国民党主要领导人蒋介石却害怕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的发展,从1939年起干方百计加以限制和阻挠,因而引起一系列摩擦事件,皖南事变就是其中最严重的一次。

1940年 7月,蒋介石在所谓“中央提示案”中,命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全部集中到旧黄河(即1938年 6月黄河被炸决口前的旧河道)以北,也就是说,要八路军、新四军退出经过流血牺牲,从日军手中夺回而艰难创建的皖东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边、鄂豫皖边和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再次电令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撤退完毕。11月9日,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联名复电何应钦、白崇禧,驳斥其无理要求,呼吁团结对外,不要做出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但为顾全大局,相忍为国,答应将新四军驻皖南部队北移至长江以北。1941年 1月 4日,新四军军部率驻皖南部队约 9000人,由安徽泾县云岭出发,开始北移,因大雨而行动缓慢。7日,当绕道行进至星潭附近时,突遭国民党军拦击。因新四军主要领导人项英对国民党军袭击缺乏警惕,对行动方向迟疑不决,8日,当部队改向西北行至茂林镇时,遭到国民党军第40、第52、第79、第108、第144、第62师和新编第7师等部的重重包围。新四军奋力突围未成,军长叶挺亲到第 3战区说理,要求对方撤围让路,以便北移,反被第3战区扣留,辗转押送重庆。至 1月 14日,新四军除 2000余人突围外,其余大部牺牲,项英被害。

事后,中共中央严正谴责国民党当局破坏团结抗日的倒行逆施,提出解决事变的条件,赢得了国内外进步人士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并重建新四军军部,以陈毅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将所属部队改编为 7个师,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日战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1115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7
下一篇 2023-0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