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为什么叫陶朱公?

范蠡为什么叫陶朱公?,第1张

范蠡叫陶朱公是因为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首先他到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但是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人们称他陶朱公。

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了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有三次赚了千金之多。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范蠡的主要成就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

范蠡,字少伯,原为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出身微贱,后来受到越王勾践重用,任上将军。当时的越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都较为落后的小国,在范蠡、文种等谋士的辅佐下,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越国与吴国,久有积怨,越王勾践担心受到吴国的攻击,想先发制人,于是攻打吴国。范蠡认为越国的实力还不够雄厚,攻打吴国的时机尚不成熟,便极力劝阻勾践。勾践不听,执意兴兵伐吴,于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军大战于夫椒,果然如范蠡所料,越军大败。

越王勾践战败后,后悔没有听信范蠡的忠告。范蠡又向他献计,以卑辞尊礼、金玉美女向吴王夫差求和,并以重金贿赂吴太宰伯嚭,于是吴王夫差同意接受越国投降。范蠡随同勾践到吴国充当人质,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幽禁在石室之中。三年后,吴王夫差确信勾践已完全臣服,才释放他们回到越国。

范蠡随同勾践回到越国之后,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十年生计,十年教诲,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75年,再次举兵伐吴,终于灭亡了吴国。勾践乘胜北上,大会诸侯于徐州,被推为盟主。

范蠡察觉到越王勾践的野心随着伐吴的胜利在不断地膨胀起来,再不会听信他的谏言,便下决心离开越国。临行前,他给文种留下一封信,信中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眼狼步,只可与其共患难,不可与其共安乐。”劝文种尽早离开越国。文种不听范蠡的忠告,仍留在越国,后来果然被杀。

范蠡驾一叶扁舟,来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以经商而致富。后又迁到陶邑,称“陶朱公”。陶邑地处中央,交通便利,是经商的好地方。他很赞赏计然的经商七策,如掌握商品的供求关系,把握市场行情;容易腐败之物,不要长久囤积;物价涨至极限,迅速抛出;跌至极限,快速购入;货币流通才能增值,不能藏起来不用。十九年间,三次获利千金。产业不断扩大,积累上亿的家产,成为巨富。“陶朱公”这个名字,成为富商大贾的代名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1038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6
下一篇 2023-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