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舞渡属于河南哪个市?

北舞渡属于河南哪个市?,第1张

北舞渡属于河南漯河市。北舞渡之所以叫北舞渡确实曾经是个渡口,沿着沙河直下可以流经漯河到达周口,逍遥镇与北舞渡镇的胡辣汤都是依沙河水而生,在一百年前北舞渡是沙河上重要的渡口,承载着比较重要的航运任务,而沙河又是淮河的主要支流。

河南北舞渡的特点

北舞渡是中州历史名镇原名北舞镇古称定陵镇,是周代东不羹国所在地镇西有故城,北舞渡镇曾是豫中货物集散地,北舞渡镇现在还是舞阳县北部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现在已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金山大道综合市场。

步行一条街名吃一条街大型集贸市场木材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各具特色,北舞渡是中州历史名镇,原名北舞镇古称定陵镇,北舞渡镇位于舞阳县北部,沙河南崖的沙灰河交汇处,北有侯集南有马村西有章化东有莲花等乡镇。

我的家乡北舞渡镇位于漯河市舞阳县北25公里的沙河南岸,古称定陵,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全镇辖20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镇域面积43.2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

北舞渡是中州历史名镇,原名北舞镇,古称定陵镇,是周代东不羹国所在地(镇西有故城)。北舞 渡镇春秋时属楚地,战国时属定陵县,隋唐时改为北舞县,元代改为北舞镇巡检司,明清时属舞阳县。

北舞渡镇曾是豫中货物集散地,明清两代,北舞渡镇 借沙河四季通航的便利,成为水陆交通要道,明清两代,商业经济达到鼎盛时期,山陕商人云集 此地。上学的时候,地理老师曾说过“当时的北舞渡有赛过小北京的称呼。”

北舞渡镇沙河,西通汝洛,东下江淮,南连荆楚,北通郑卞,江南百杂商货,沿海芦盐水产由此吐吞中转。鼎盛时期,北舞渡镇的商号多达500余家, 素有拉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之称。其时北舞渡被誉为中州巨镇,名扬周边数省。

随着京汉线的开通,这里的交通优势逐渐东移,商户逐渐移至漯河,北舞渡也就日渐衰落了。统计下来,北舞渡镇曾作为舞阳县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1700多年。明清时称北舞渡镇,后又称沙河渡。

北舞渡镇早在明清时期,就素有“水旱码头”、“小汉口”、“填不满的北舞渡”之称,是豫中货物集散地“中州名镇”。

北舞渡文化源远流长,镇辖内名胜古迹12处,诱引文人墨客、商贾艺人云集。 山陕会馆始建于清道光十年,馆内有春秋楼大拜殿建筑群体等;彩牌楼造型精湛、独具风格,属省一级保护文物。

起源于清道光5年(公元1828年),当时山西、陕西省的商贾在此创建了一座山陕会馆,会馆落成后,大宴宾客,此间太原府的一名大厨做一道深受名流绅士称赞的汤,这道汤就是胡辣汤,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北舞渡的胡辣汤又分为闪家、丁家、吕家和宛家四个专业大户,且门店外扩,生意红火,在漯河胡辣汤市场独树一帜。

北舞渡的胡辣汤由勤劳的回民发扬光大。据老人讲,传统的胡辣汤是由大铜锅盛装的,嵌在一辆红色推车上,下面用炭火煨着。卖汤人素衣白帽,手持一把大木勺,在汤锅里搅三搅,啪”一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便盛好,递在喝汤人手中。技艺高超的卖汤人是不会在碗边留下汤汁的。北舞渡的胡辣汤分闪、丁、吕、宛四家,都很有名气。如今,他们后人在郑州、漯河、平顶山、许昌、襄城县等开设的胡辣汤店(摊)已成为当地人们早餐的首选。

北舞渡的胡辣汤以牛肉为主,炖肉糊辣汤肉烂汤鲜,香辣绵口,回味无穷,是30几种中草药加上炖肉、胡椒,辣椒,花椒,八角等熬制的,大概也就这些,据说这个是秘方,除了本家的,外人是不可能知道真正的配方的。

正宗的北舞渡的味道就是好,让人兴奋。汤色上看,北舞渡的胡辣汤凝重些,味道上讲,北舞渡的由于用了较多的胡椒,辣味十足。胡辣汤另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叫八珍汤,叫八珍自然夸张,不过这也说明糊辣汤“内容”很多。最常见的有面筋、海带丝、粉丝、千张丝、花生米、香菜、姜末、榨菜、糊椒粉等,根据节令和地域的不同,还会有牛(羊)肉、黄豆、木耳、黄花菜、菠菜、萝卜条、葱花等。做法很繁琐,先用淡盐水和面,揉成面团,然后不断加水“洗”出面筋。水烧开后下面筋,面筋熟后将洗面筋的水,也就是稀淀粉糊倒入锅内,小火烧至汤汁粘稠,再放入其他配料,旺火烧沸。盛到碗里后,加榨菜,淋香油、香醋等,喝着粘乎乎、香喷喷,酸辣可口,于吞咽之余又有东西可嚼,十分满足。特别是在冬日的清晨,一碗糊胡辣汤下肚,额头上会渗出细细的汗来,身子暖了,胃口也开了。

盛汤师傅手法的娴熟也是一道美眼早餐:一支大勺翻转起舞,勺柄并不于掌中落实,只是轻执即丢;料碗横排于面前,各有小勺置于其中,每盛一碗汤来,只需一勺,不漫不溢,加料时以指尖轻点,小勺飞起,料入汤中,整个过程只需三四秒钟。

杠子馍选用精细白面揉和上百遍,并用粗木杠子反复挤压面,使面更加精细,然后用铁锅以文火蒸制而成。馍底色泽金黄,厚达半寸;卷馍瓣洁白,层层相包。吃在口中,湿润柔筋,食之劲道,存数日之久,不霉不硬。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当下所有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贾湖遗址属新古器时代裴李岗文化遗址,在此出土的贾湖骨笛,被誉为“中华第一笛”,被称为人类文明的重大发展。贾湖文化的发掘,把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3000年,该遗址属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联合国科教文化组织重点保护开发项目之一。另有樊哙庙、中国第一当铺等名胜古迹更加重了北舞渡的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该骨笛是用鹤类尺骨管制成。磨制精细,7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该墓出土有两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据测音研究,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雌雄笛的传统。

贾湖遗址中出土的中期骨笛,在公元前6600年-6200年期间,这个时期出土的骨笛都是管开七孔,它们不但能吹奏出完备的五声音阶,而且已经能够吹奏出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

贾湖骨笛,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

9000年斗转星移,生活逐渐转化为艺术,骨笛也慢慢演变成竹质笛箫的大家族。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9000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音乐就是文明,当文明传承到今天,我们必须要知道,音乐从何而来。

走近历史才知道,以前在我眼中普通的北舞渡镇,也有这么厚重的历史文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1029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6
下一篇 2023-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