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什么是自性

在佛教中,什么是自性,第1张

自性,是指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

常用于清净自性。清净自性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一心”。一心的真谛是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

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

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

六祖大师悟道后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谓明心见性者,即见此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而又能随缘现相,生起种种妙用之真空妙有之实性。

扩展资料:

二种自性“假说自性”与“离言自性”

《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假说自性平等平等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如是境界为最第一真如、无上所知边际。”意谓,将“离言自性”与“假说自性”结合起来的智慧及其把握的境界,是最高的“真实”,任何现象(事相)都是“离言自性”与“假说自性”的统一。

此中“假说自性”全称“所安立假说自性”,“即是世间长时所执,亦是世间一切分别戏论根本”,实指在世间语言概念和见闻觉知意义上种种有自性、有差别的被公认为真实不虚的事物,如色声香味、地水火风,以及有为、无为、日、月、涅槃等,世俗共认是“有”。

所谓“离言自性”,亦名“胜义自性”、“法性”。意谓“一切法假立自相”,“唯假建立,非有自性。亦非离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即是诸法胜义自性。当知,唯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

此中意谓,“假说自性”是“假”,但假说必依“事”而起,如“色等诸法,若随假说有自性者,要先有事,然后随欲制立假说;先未制立彼假说时,彼法彼事应无自性。若无自性、无事,制立假说诠表不应道理;假说诠表既无所有彼法彼事,随其假说而有自性不应道理。

又,若诸色未立假说诠表已前先有色性,后依色性制立假说摄取色者,是则离色假说诠表于色想法,于色想事应起色觉,而实不起。由此因缘,由此道理,当知诸法离言自性”。

据此,名言乃依事、法而起,无事、法则无名言,但名言不能完全诠表事法,若执以为实,即成“假说自性”;若如实认识假说所依的事、法,而排除言诠的执著,即是“离言自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净自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种自性

指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自性”就是每个人自己的“心性”。

心是你,你是心,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体现你这个人的心性。你是心,心是主宰,你的所作所为都是由你自己主宰。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有情众生共用一自性,这个自性在佛家叫做佛性,在道家叫做道性。所以宣传并学习认识自性,回归自性,明心见性才是本一无二的正道正法。

扩展资料

自性是人格的中心,它是有条理、统合的人格原型。在它四周其他系统像星座一样将其围绕,相互集合在一起,从而促使人格统一、平衡和稳定。形成统合的人格,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具有全然、合一的感觉,是人生的目标,人们都奋力以赴,却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一境界。

必须等到人格结构中的其他各个部分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分别独立以后,才能达到自性。因此自性往往要到中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如果一个人觉得有“分裂”感、有冲突和焦虑,就说明自性的整合还不完全,功能没有良好地发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0997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6
下一篇 2023-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