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历史观

什么是历史观,第1张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 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经过查找资料,如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方法如下。

1.树立正确历史观,关键是坚持唯物史观。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         变。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中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在     于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始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要坚持用唯物     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     础之上。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理性客观,才是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2.坚持唯物史观,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要加强调查研究,     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     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昧于表象不明大势,或囿于一隅不顾全局,     这些都是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表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成就、产生全球性     影响,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中国方案。事实证明,历史并未终结。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历史观上要承认和还原客观,国家观上承认和服从治理,民族观上承认和尊重多样,文化观上建立文化自信。

一、正确的历史观:

一是要深刻认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的道理,把历史当成最好的老师。二是要深刻认识历史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进程,客观地看待历史。三是要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老实地遵循历史规律。

二、正确的国家观:

一是要充分认识国家是统治者的治理机器,强化政权意识。二是要充分认识国家是有不同类型的,强化宪法意识。三是要充分认识特定的国家始终是历史的,强化团结意识。

三、正确的民族观:

一是要透彻认识民族是客观存在的,把客观性看成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起点。二是要透彻认识民族是发展的,把历史视角作为考察民族发展过程和民族问题的切入点。三是要透彻认识民族是联系的,把民族和民族问题与其他问题结合起来考察。

四、正确的文化观:

正确的文化观是国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观念的建立。文化自信就是坚持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敬重和肯定,避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忘、被抛弃和西方文化价值观被盲目追捧,消除文化殖民心理和文化奴性意识。

扩展资料: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0553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6
下一篇 2023-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