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的真正下落是?

建文帝的真正下落是?,第1张

建文帝最后下落不明。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 。

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借机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建文帝的的人物评价:

朱允炆即位后,崇尚儒家仁政之说,一改朱元璋严政苛刑,“专欲以仁政化民”。改定律例,力纠洪武年间冤案、错案,使其统治期间的囚犯较之洪武年间减少2/3。

免除各地拖欠租税,赈灾济民。令官府为民间卖子为奴者赎身。限制僧道占田数量,余田均与平民。建文帝采取的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文帝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在建文帝朱允炆步步紧逼之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在这场战役中,朱棣一方经几次大战消灭朱允炆大军的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公元1402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由此,对于建文帝朱允炆来说,在靖难之役后生死不明,不知所终了。那么,问题来了,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哪里了?对此,关于朱允炆的下落,历史上有三种说法

首先,就第一种说法来说,认为在朱棣的大军攻破南京之前,建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了。对此,《明太宗实录》中给出了记载:“建文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所以,就第一种说法来说,无疑是针对当时情况,所做出的合理猜测。就建文帝朱允炆来说,在靖难之役中本来握有巨大的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朱允炆逐渐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而燕王朱棣则是越战越勇。在此基础上,即便朱允炆没有自焚而死,朱棣也很难给朱允炆留下一条生路。

进一步来说,在朱允炆决定削藩甚至撤藩之后,他和朱棣之间的矛盾,几乎是无法调和了,也即陷入到你死我活的状态中。为了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必须除掉朱允炆这一障碍。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朱允炆选择自焚而死,显然也是一种体面地选择;其次,就第二种说法来说,认为建文帝朱允炆出家为僧了,也即遁入空门了。在《明神宗实录》中,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曾表示:“国史不载此事,但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知道。”也即建文帝朱允炆不仅出家为僧了,而且做到了无人知道,也即不知道其到了哪一座寺庙。燕军进入南京后,朱允炆在皇宫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终。

由此,如同电影《无双》中一样,伴随着船只的爆炸声,郭富城、张静初饰演的角色,可能就此身亡,也可能是借着爆炸成功逃跑了。所以,朱允炆在皇宫放火,也很可能是用来掩护自己趁乱逃跑,从而最终出家为僧了;就第三种说法来说,则认为朱允炆漂洋出海了,所以明朝永乐皇帝让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在明朝这一历史阶段,顾起元曾引述他人之语,称建文帝亡命海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含有寻找建文帝的用意。

最后,在此基础上,查继佐《罪惟录》、傅维鳞《明书》以及清代官修《明史》之《郑和传》与《胡濙传》均收录这种说法。所以,和前两种说法比起来,第三种说法,也具有一定的认同度。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朱棣最终当上了明朝皇帝,但是,无论怎样,朱允炆都是朱元璋指定继承人,其皇位是名正言顺的。而就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儿子,但是,其登基称帝,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在成为明朝皇帝后,朱棣显然对朱允炆的下落一直耿耿于怀,也即放心不下。在此基础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自然和建文帝朱允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很可能增加了其他新的目标,比如和各地区交流等。但是,追寻建文帝在海外的下落,无疑是比较合理的猜测。综上,对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终下落,你怎么看呢?你更同意哪一种说法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0443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6
下一篇 2023-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