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的制作工艺?

剪纸的制作工艺?,第1张

剪纸制作工具与材料

制作剪纸的工具主要是剪刀、刻刀、蜡盘、磨石、粉袋、砖。

剪刀:是剪纸的主要工具,市场上出售用于裁剪衣料的普通剪刀就可以了。挑选比较轻巧、刀尖比较细一些的,松紧适度,刀尖齐、刀刃快的就更为适宜。

刀:是刻纸的主要工具,主要是斜尖刀和圆口刀两种。文具商店均有出售。刻刀比较简单,自己可以动手做。刀片用旧发条、锯条、表条均可,用砂轮打磨成所需要的形状。刀做好后用细线绳绑紧在小木条或竹杆上即可。

蜡盘:用一块15厘米~20厘米见方的木板,四周钉上1厘米宽的木条,木条要高出木板1厘米,然后用筛过的草木灰与黄蜡一起在锅里加热搅拌,倒人木板里,压平冷却即成,这种蜡盘用起来非常舒服。实在没有条件做蜡盘的话,用三合板代替也可以,但三合板质地硬,易钝刀锋。

纸张:是剪纸的基本材料,纸张选择得好,能为剪刻带来很多方便。单色剪纸一般选用国内市场上出售的普通大红纸,或经染色后的宣纸,效果大方、喜庆,剪出的成品传统味道浓,每次可刻五六张。

用蜡光纸或绒面纸代替,如果因纸面滑容易走样,中间可夹上一张吸水纸(如单宣纸、粉连纸)然后订在一起,稍加闷潮再刻。彩色剪纸一般采用单宣或粉连纸。另外,裱成后的绢也是一种很好的剪纸材料。用单宣托裱后更为好刻。

剪纸的制作步骤

起稿

构思确定后,起稿布局,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绘,画出黑白效果。修改部分可用白粉。对初学者来说,稿子越细,刻起来越省事。若刻对称的稿子,画一半即可。

剪、刻

如用刀子刻,须将画面和纸用订书机订好,将四角固定在蜡盘上,为了保证形象的准确,人物先刻五官部分,花鸟先刻细部或紧要处,再由中心慢慢向四周刻,刀的顺序如同写字一样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小到大,由细到粗,由局部到整体。尽量避免重复刀,不要的部位必须刻断,不能用手来撕,否则剪纸会带毛边而影响美观。

揭离

剪刻完毕后需要把剪纸一张张揭开。电光纸和绒面纸因纸面光滑,比较容易揭开;单宣纸和粉连纸因纸质轻薄,又经闷潮和上色,容易互相粘连,较难揭开,所以在揭离之前,必须先将刻好的纸板轻轻揉动,使纸张互相脱离,然后先将第一张纸角轻轻揭起,一边揭一边用嘴吹,帮助揭开。

粘贴

揭离完毕后还需把成品粘贴起来,便于保存。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把剪纸平放在托纸上,用毛笔或细木条蘸浆糊由里向外一点点粘住,这种方法不能使剪纸全部粘平,速度也比较慢,优点是比较简便;第二种是把剪纸反过来平放在纸上,然后用排笔蘸调稀了的浆糊,轻轻地平刷在要托的纸上,注意不要把纸刷皱起来,刷子上的浆糊一定要少,然后很快地把刷好浆糊的这一面扣合在剪纸的背面,用手轻轻压平,使剪纸全部平粘在托纸上,轻轻揭起,晾干夹平保存。粘剂除浆糊外,白乳胶也可以。

成品修改

皮影在剪刻时有时会走刀剪坏,特别是刻纸。如果属大面积刻坏,就不易修好;如小面积刻坏,可把局部刻去,补上一块重新刻。彩色剪纸染错了是不能覆盖的,所以也只好将染坏部位刻去,重新补上一块再染。修改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后再下刀。复制—薰样—晒样

复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剪纸样放在白纸上,一起子放在水中,待水浸透纸面,而又不含水珠时,将刻纸和白纸同时拉出水面,贴在木版上,然后将纸朝下放在油灯上蒸,但不要离灯头太近以免烧焦。另一种是采取晒蓝图的方法,把原稿和刷好一层药液(赤血盐和水的溶液)的白纸,粘合在一起,用两块玻璃夹紧,放在阳光下晒3~4个小时,待显影后用清水洗净纸上的药液,即可复制,而且可大量制作。

我是春秋500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剪纸确实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的一种。从题材上可分为人物、动物、景物及花卉、组字等;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彩色、套色、衬色、拼色等若干种;从形式上分,有剪纸、刻纸、撕纸、烫纸和几种形式相结合等,多姿多彩。

剪纸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不但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也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个珍贵品种。

剪纸的起源与发展

西周王朝的初期,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年幼即位,并由叔叔周公辅佐。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一起游戏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弟弟,并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

周公说:“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如实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传扬它。”

于是,周成王听从了周公的建议,把唐地封给了叔虞,叔虞日后也就被称为“唐叔虞”了。

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就是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程工艺品,当时称之为“剪彩”。

至西汉时期,人们开始用麻纤维造纸了。传说西汉时期汉武帝非常宠爱他的妃子李夫人。后李夫人不幸去世,汉武帝非常悲伤,卧不安席,食不甘味,简直思念不已。

这时,有个叫李少翁的方士前来拜见汉武帝,说自己能让汉武帝重新见到李夫人。李少翁就用纸剪了一个李夫人的影像,到了夜晚,他把影像放在一顶方帐中,并点上了灯烛,这里就映出了李夫人的影子!在摇晃烛影中,李夫人隐约的身影翩然而至,又慢慢远去了。武帝痴痴地看着那个仿如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写下:

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这种用纸剪成人的形象,据说就是后来剪纸艺术的起源。

至魏晋时期,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剪纸的兴起。据记载,在东晋时期,每到农历二月初八佛的涅槃日,民间就流行剪通草花以献佛。

在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会时,佛教徒也往往把用丝织品剪成的花叶作为佛前装饰,用以招引善男信女,这就是我国民间剪纸工艺的先声。

至南朝时期,晋宜都郡守梁宗懔在他所著的《荆楚时记》记载,当时我国南方的荆楚地区,就是后来的湖北、湖南省一带,流行一种“镂金剪彩”的习俗。就是每年的正月初七,家家都用一些薄片剪彩成为人样,或采取镂刻金箔成为人样,用以作为屏风贴,或作为头鬓戴在头上,或把丝绢剪成花卉形的装饰用以赠送人。

特别是在立春这天,所有人都用薄片剪成燕子形状用以佩戴,并在身上贴着“宜春”两个字。这些民俗活动,促使剪纸艺术来到了民间。那时一般人家买不起“彩”或“箔”,就只能以纸代替了。

后来,我国发现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南北朝时期墓葬中发现的5幅团花剪纸。这些剪纸,都是将纸折叠数次后剪出来的。

这其中3幅为四面均齐的八角形、忍冬花形、菊花形等几何形团花,变化复杂,很有韵律感。

另外两幅是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团花几何形内圈之外分别剪出12匹相对的马和16只相对的猴,造型非常复杂生动。

唐代以后,“镂金剪彩”的风俗仍然盛行。特别是每逢立春,人们就剪出各式各样的“幡”,就是用丝织品剪成的小幡,又叫“春幡”,或者剪出各式各样的“胜”,就是妇女用的一种首饰。

人们将人形的叫“人胜”,将几何形的叫“方胜”,有的像燕子,有的像蝴蝶,作为节日的礼物,或者簪在头上,或者系于屏风,以示庆贺。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人日即事》诗中写道:

文王喻复今朝是,子晋吹笙此日同。

舜格有苗旬太远,周称流火月难穷。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

独想道衡诗思苦,离家恨得二年中。

在宋元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剪纸艺术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的剪纸活动,除了立春,人日、元旦、端午、七夕、重阳等节令时也剪“春幡春胜”、“钗头彩胜”,并做成艾叶、花朵、仙佛、喜字、影戏、虫鱼、禽鸟、百兽的形状,簪戴悬挂以求平安,或陈列以“斗巧争奇”。

在当时,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剪纸生意的小手工业者,他们以剪纸生意为生。城市居民除了把剪纸作为节日的幡胜,还把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

这里的皮影、夹染刻版、陶瓷贴花等也大都用剪纸来做。甚至在民间苦于久雨不晴,人们也用纸剪出手持扫帚的妇女形象以祈求能够晴天,并称作“扫晴娘”。

在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凡是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刺绣的花样,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的。

尤其是在清代,因为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了宫廷。

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用以作为洞房的神宁宫,墙壁都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

据说,有人用纸剪成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并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呢!

缤纷剪纸寓意哪些美好生活呢?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小孩一出生,父母就要请村里巧手慧心的妇女进行剪纸祝贺。传统的剪纸题材有“观音送子”、“坐莲娃娃”等,贴在墙上,表示添喜的意思。

新房床上剪贴一对鸳鸯,寓意恩恩爱爱,永不分离。新房墙壁上剪贴圆形“龙凤呈祥”、“莲生贵子”,意味着圆满祥和、家庭幸福。

慢慢地随着时间迁移,这对新人也慢慢变老了,等到了七八十岁、儿孙满堂时,祝寿的剪纸就占重要地位了,最常用的有“福禄寿喜”。

其样式是用蝙蝠代表幸福,一只梅花鹿安排在下边,厚重稳当,并巧用“鹿”的谐音代表禄。桃子安排在画面的中心部位,占去剪纸的主要画面,形成了桃与鹿的不协调,这样的夸张突出了桃在祝寿中的重要作用。

在桃子周围长满了鲜嫩的叶子,以衬托桃子的强大生命力,是含义双重。上面装饰一对喜鹊,代表“喜”,组合了一个完整的画面,那就是“福禄寿喜”,以此来表示对老人的衷心祝福。

等老人去世以后,又要用到丧俗剪纸了。老人过世,农村称为“白事”,要过得热闹隆重,在灵堂的布置上,关中广大农村,大门前要悬挂出嫁女儿送来的“莽纸”。

灵堂前安放遗像的“暖窝子”,和女儿或外甥送来的、贴有石榴莲花剪纸图案的“纸格子”以及金男玉女、金山银山、摇钱树等陪葬品安放两边。出殡的棺罩用彩纸糊成,上面贴有八仙人物、二十四孝及各种戏曲人物等剪纸。

有些地方为了让死者在望乡台上和家人告别,乡民中便有大门之外挂望母纸的习俗。望母纸悬挂在9米或12米长的高杆上,筒状,先用芦苇、竹篾等做成圆形骨架,外用剪成贯钱的白纸粘接,长须及地,顶端有金银斗、白纸旗、纸吊牌、纸绣球等。

陕北过白事,儿女们要为老人订购一套纸做“宅院”,供老人在冥间享用。丧葬用的陪葬品,关中老乡称“纸扎”,陕北老乡称“纸活”,一套有50多件,其中主要为宅院。

宅院的布局及各种生活用具,似一个豪华的贵族庄园,楼台亭阁、仆人侍女、骡马牛羊、猪狗鸡鸭样样俱全。

大年三十儿,人们在原来贴好角花、边花这些辅花的窗户上,贴中心主花如《喜鹊报春》、《吉祥如意》、《岁岁平安》、《连年有余》、《事事如意》等各色各样的剪纸窗花。

窗花类型的剪纸,因受窗棂格布局大小的影响,普遍尺寸较小。为了避免窗花遮挡阳光,一般都剪得非常细腻,俗称“窗花要剪得单根细叶的”。各色各种形态的窗花与各种不同的窗户窗棂相互映衬,形成了独具我国民情的艺术氛围。

墙花是我国民居必不可少的形式,房子的主人常常把自己的生活向往剪出来,贴在墙围上或顶棚上,多为方形和圆形,也称“墙围花”或“顶棚花”。墙围花的整体造型为方形,顶棚花多数为圆形。

墙围花、顶棚花剪的尺寸篇幅都很大,表现的内容也很广泛,技法也比较复杂多变。墙围花因不受窗格的限制,比较自由,可大可小,剪纸的线条可以有大块的黑白对比。

灯花是专贴在灯笼上的剪纸,多为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题材。因为外形受所贴灯笼的形状制约,篇幅大小不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0275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6
下一篇 2023-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