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蟋是益虫还是害虫

树蟋是益虫还是害虫,第1张

树蟋是害虫。

成虫利用发达的产卵器在葡萄枝条上钻孔,卵产于枝条的髓部,产卵后则分泌白色的胶状物覆盖在产卵孔上成白色的小点,产卵孔排成行,间距10mm左右。剖开枝条,每产卵孔内有2-5粒卵,被寄生的树条发育不良,易折断,影响水分养料的输送,降低产量。

此虫一年一代,以卵越冬。卵期:5月上旬至5月下旬。若虫期:5月上旬至7月下旬。成虫期:7月上旬至9月下旬。产卵期:8月中旬至9月上旬。越冬期(卵):10月上旬至次年4月下旬。

成虫不活泼,移动以跳跃为主,喜藏于杂草或土块缝隙中,不吃葡萄,喜食禾本科、黎科、十字花科杂草(如稗草、狗尾草、灰黎,白菜等)的幼嫩组织,8月中旬开始产卵于当年生成熟葡萄枝条中,次年孵化后卵壳仍留在产卵孔中。

新疆葡萄鲜果、制干、酿酒畅销国内外,葡萄是吐鲁番的主要经济作物,印度树蟋为害葡萄目前仅限于吐鲁番市、鄯善县的部分乡,应进一步做好虫情调查,摸清分布范围,加强防治,控制传播蔓延,确保葡萄的生产和发展。

可采取的防治方法:

1、结合冬剪,剪除瘦弱的带卵枝条,减少越冬基数。

2、药剂防治:葡萄生长期6—7月间喷施内吸式杀虫剂,如:吡虫啉,或菊酯类农药,消灭若虫和成虫。

3、加强检疫:严禁带卵枝、苗调出疫区。

一种鸣虫

《竹蛉》

竹蛉又名中华树蟋、台湾树蟋、印度树蟋,属直翅目,蟋蟀科昆虫。因其翅薄如竹衣,加上鸣声清幽,如丝竹声声,故名竹蛉 [1]  。在我国广泛分布,此外,在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有发现 [2]  。

中文学名

竹蛉

拉丁学名

Oecanthus indicus Saussure

别    称

中华树蟋、台湾树蟋、印度树蟋

它喜欢栖息在瓜豆等棚架植物及果园的草丛中和梧桐、泡桐、桑树、槐树上。竹蛉又名中华树蟋、邯郸,属直翅目蟋蟀科。

白天在枝叶上爬行觅食,很少跳跃, 喜欢在夜间鸣叫,叫声为 句、句、句、句 …… 很像蟋蟀的鸣声,但节奏较慢。

该昆虫 1 年发生 2 代,一般在 6 月底、 7 月初发生第 1 代, 9 月上中旬发生第 2 代,约在 6 月底即可开始听到它的鸣声。

中华树蟋鸣叫时两前翅竖立,常常一边走一边鸣叫,因而听起来其鸣声飘忽不定,不容易判断声音来自何处。它看上去身体娇嫩纤弱,但鸣叫声却极其强劲有力,清脆而响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0027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6
下一篇 2023-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