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里的“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是什么意思?

《周易》里的“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是什么意思?,第1张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应该最早出自周易,君子是指那些道德高尚,品德良好的人,他是一种泛指,并不是具体指某个人,而是说这个人本身才能品德都足够优秀。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也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

这句话基本的意思就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光要有道德,也要有才能才能是一种应该在身体内蕴藏的东西,它不是一个四处炫耀的东西,但是我们碰到一个机会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果断的抓住它,并且发挥自己的才能,至于如何去掌握这个程度啊,这就是古代的那些君子论的讨论者而做的事情了,这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只能说这个气质它是一种理论化的才能,是指这个人拥有本领拥有为其他人做事情的能力,但是他不去大范围的炫耀自己拥有这种能力。

古代的很多话到了现代人们都理解不了他的意思,因为古今异义的现象很多,大部分人认为气应该是一个器材的意思,或者说应该藏着某些兵器,轻易不动手动手就要取得效果,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个气它只是指一个人应该身怀的才能,古代有很多的词它和现在的意思都不一样,比如说杜甫就曾经有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出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屋漏并不是说房子漏雨了,它是指一个方位,古代有很多很多的诗词散文都有这种现象。

理解古代人所做的一些诗词的时候,应该更多的侧重于他的时代背景,诗人当时为什么做了这首诗,他的基本中心思想又是什么?我们什么都不懂,就单独的去读,其中的一句话两句话,会很是找不到头绪,因为你不清楚他要表达什么意思,而且有很多古今异义,他拥有自己独到的意思,我们强行去翻译,最终达不到真实的意思。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出自 《周易·系辞下》。

这段话最关键的是后半句的“待时而动”!前半句“藏器于身”相比“待时而动”,可以说好做多了,只要慢慢积累就OK。而“待时而动”就很难把握好,比如说,大家都觉得现在时机很好,你该行动了;而你可能觉得时机未到还不能行动,反之亦然。不论怎么选择,总有遗憾发生。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每个人的“时机好与坏的标准”不一致,所以造成了“待时而动”很难把握好。也就是说,要做到“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非大智者不能!

普通人要想把握好“待时而动”的度,不妨改变一下方法,在积累力量(量变)的同时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质变的催化器)。如果判断能力与力量的积累同步提高,就可以捕捉到更多的可能促使“量变转向质变”的机会,就可以不断试错,在不断地尝试中如果抓住一次机会,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语出《周易·系辞》;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语出《论语·泰伯》。

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语出《周易·系辞》

解释:君子蕴藏着弘大的才器在身上,等待时机的来临。

原文: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译文:

《易经》解卦上六的爻辞说:“王公出猎,登在高墙上瞄射鹰隼,一箭命中,象征着无往不利。”孔子说:“隼是鹰鸟,弓矢是打猎的利器,能执弓而射中禽兽的是人。

君子蕴藏着弘大的才器在身上,等待时机的来临,而有所动,还有什么不利的呢?君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同理,有所行动时,决无闭结与障碍,精准无比,出外必有收获。这就是平常已经蕴蓄结成了弘大的才器,然后再有所行动,是以出而有获,无事不成。”

2、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语出《论语·泰伯》

解释: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

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扩展资料:

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语出《周易·系辞》。系辞,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亦称《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说的《易传》。

《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2、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语出《论语·泰伯》。《论语·泰伯》: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等。

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赏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泰伯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9996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6
下一篇 2023-0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