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什么意思?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什么意思?,第1张

棍棒底下出孝子原本的含义是要大人们对孩子严以管教,孩子不打不成器,只有打了才能够成才。一直以来这句话都作为大人们教育孩子的口头禅,但其实这句话其实是错误的,这种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可弥补的伤害。

棍棒底下出孝子原本的含义是要大人们对孩子严以管教,孩子不打不成器,只有打了才能够成才。一直以来这句话都作为大人们教育孩子的口头禅,但其实这句话其实是错误的,这种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可弥补的伤害。其实哪怕在古时候家长教育孩子也是有一系列的家法存在的,孩子犯了家法之后才会被用棍棒教育。但是现在我们随着社会的进步,根本就没有了家法这种存在,完全便是因为家长的一面支持来教育孩子,这样对孩子来说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在教育孩子中并不是说不能打不能骂,但是要用对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打骂。

棍棒底下出孝子反映的是棍棒式家教,是采用暴力体罚方式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是与蜜糖式家教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在中国,这是一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比较普遍和被认可的教育方式。

调查显示,在如何看待家长打孩子现象这一问题上,42.4%的人认为是轻微的处罚、吓唬一下有必要,21.7%的人认为该打时就打、让孩子长记性。认为教育孩子不能采取打的方式的只有36.2%。

更多的家长认为体罚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龄而异,并主张惩戒要适当,以不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为前提,以劳动代替打骂成为孩子较为接受的受罚方式。

棍棒教育下存在的问题: 

1、是一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往往会造成子女的胆怯、懦弱、退缩、自卑的心理行为,使孩子变的无精打采、心神不定、自卑自闭,不敢与人交往,尚失了自信心、上进心。

2、这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往往也让孩子受家长的影响,形成粗暴、野蛮、蛮横不讲理的个性,甚至对他人有了暴力行为,影响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发展。

3、在这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中,孩子为了躲过暴打,用敌对和说谎的行为对付欺骗家长,造成孩子不良品  格的滋生。

4、在这种严厉惩罚式的环境中,孩子感到冷漠、孤独、无助,没有温暖,没有安全感,使孩子心理压抑、扭曲。这种忧郁的心理会造成孩子的犯罪和自杀,产生了社会、家庭的悲剧。

古语有云“棍棒底下出孝子”,被奉为老一辈以及老一辈之前的家长教育孩子的准则,大家可能不知道这句话的下句是“娇养造就忤逆儿”,从古到今,大家族的家长会制定严格的家法,对犯错的子弟严惩,绝不留情,后世流传较广的有《朱子家训》,《颜氏家训》。

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做对了奖赏,做错了惩罚,一直是中国人信封的金科玉律,相信对于这一点,大部分家长都没有异议。那么我们就需要来审视下:棍棒底下出孝子,为什么古代大家族动辄就打板子的方法放到现代为啥不是特别适用呢?有多少家长打孩子打的伤了自己身体和心,也伤了孩子的身体和心,而且越打问题越多。这个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核心。

孩子能打吗?这句话的答案百分之百是“能打”,关键的问题在于什么时候打,因为什么打。打的原因不明晰,打得时机不切合,都会适得其反。常见的几种错误情形如下:

1  冲动型父母:孩子犯错,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抽,或许是觉得自己丢了面子,或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问真相,不究根由,打了孩子的结果就两种,一白打,二把孩子打跑。

2  情绪型父母:看父母心情,心情好就天下太平,看娃哪里都好,好吃好喝好玩全来,一旦心情不好,孩子就遭殃了,连骂带打,孩子干啥啥不对,打的莫名其妙,这种孩子会变得敏感,害羞,自卑,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后悔型父母:打了孩子,看到孩子哭,生气父母就会心里觉得后悔,内疚,内心觉得对不起孩子,以至于孩子无所适从,说自己错了呢父母还给自己道歉,说自己对吗那为什么父母打自己,会形成孩子的矛盾人格。

4  虐待型父母:这种父母类型比较少,孩子生来就是发泄的工具。

综上所述,打孩子打得有结果,有成果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

1  爱,当你和孩子之间有爱流淌,孩子会明确知道你是为了她好,会理解你,会进行内心的深思,进而成长。

2  原则,给予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的教导,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打的师出有名,打的名正言顺,孩子才能切身感受到错误本身,进而形成改进的动力。

3  慎打,天天打很明显肯定是起不到任何教育效果,只有特别的一次才会让孩子记忆深刻。

希望本篇文字对于那些喜欢经常动口,偶尔动手的父母又所帮助,一定要注重平时和孩子的感情积累,才能确保你想教育孩子的时候被接受,否则一定会事与愿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9708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5
下一篇 2023-0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