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

论语公冶长,第1张

第一节:判断一个人,要看本质。

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孔子感叹公冶长:“这个可以做我的女婿,他被铺入狱,知道他是没有罪的。”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长冶公是一个复姓,战国时期,常以“公”表示官职,而“治”一般是指工匠的身份,比如负责铸造铜器或者铁器的官员就称为“冶”。

这里有一个传说特别有意识,传说公冶长有一个独特的技能,精通鸟语。有一天,公冶长听到了小鸟说某个地方死人了,他就去报官。官场到现场一看,结果真的死人了,但是官方质疑他为什么知道这件事,就把它抓起来。当然,这是传说,不足为信。

但是公冶长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被抓进去监狱了。其实他是没有罪的,只是被抓进去了而已。

在出狱之后,孔子直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对方,因为他相信公冶长的人品,也相信对方是没有罪的。

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当你与一个犯人打交道,对方是你很要好的朋友,你可以把钱借给对方,帮对方的忙,处理其他事物,但是把你的亲身女儿嫁给对方,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

当你一个人拥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他才不会在乎别人的闲话,也同样不会在乎他人的对自己的夸赞。同样的,也不会面对非议,就误判一个人。

当我们在社会上面了一种身份的标签,这是一种很大的压力。一个从监狱里面出来,人们往往不关心对方是为什么入狱的,只会认为进了监狱的,就是一个可以靠近的人。

孔子不受外界的舆论,从一个人的本质身上看人,并且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对方,这一点是很值得钦佩的。

第二节:一个智慧的人的处事之道。

原文: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孔子评价南宫适:“当一个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社会环境特别好的时候,他不会被排挤,能在主流中做出努力,在盛世条件之下,创立自己的一番功业。这说明他有人品、有能力。如果国家政治混乱,乱臣贼子当道,他则能够免于刑戮,不会受到罪责,不会进监狱,不会受到牵连。这说明他有智慧、有担当。

解读:乱世的生存智慧。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舍身取义的表现,其实不然,这是一种生存智慧。

为什么呢?可以结合孟子的话来看。孔孟二人对这件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

孟子曾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孔子并没有说过类似的豪言壮语。但是孔子说过,到了乱世能够卷而怀之、明哲保身很重要。

无论是选择自保还是选择死亡,都是一种选择。因为,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是非常需要勇气的,无论怎么选,都是需要勇气。

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宫适,结合上一章来看,这是孔子的礼让之心。

南宫适不管从任何方面来看,都是比公冶长的条件好的多。南宫适能够在社会良好的时候作出一番事业,同时在社会乱的时候,明哲保身,这是很需要智慧的一种体现。

《公冶长》原文和译文-出自《论语》

1 原文: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公冶长:孔子评论公冶长:“可以把姑娘嫁给他。虽然坐过牢,但不是他的错。”孔子把女儿嫁给了他。

2 原文:公冶长: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公冶长:孔子评论南容:“国家太平时,不会倒霉;国家混乱时,不会坐牢。”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3 原文:公冶长: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译文:公冶长:孔子评论子贱:“这人是个君子!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怎麽会有好品德?”

4 原文: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公冶长:子贡问:“我怎样?”孔子说:“你啊,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问:“什麽器皿?”答:“琏瑚。”

5译文:公冶长: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公冶长:有人说:“仲弓有仁德但没口才。”孔子说:“要口才干什麽?善于辩驳的人让人讨厌。我不知道他是否称得上有仁德,要口才干什麽?”

6 原文: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译文:公冶长:孔子要漆雕开当官。漆雕开说:“我还没自信。”孔子听后很高兴。

7 原文: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公冶长:孔子说:“理想无法实现了,我准备乘筏漂到海上。会跟我走的,只有子路吧?”子路听说后很高兴。孔子说:“子路啊,他比我勇敢,但缺乏才能。”

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曾坐过牢,但不是他的罪过。”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2、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说:“仲由呵,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负责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

3、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几次担任令尹的职务,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罢免,也没有怨恨的神色。他当令尹时的政事,一定交代给下届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对国家尽忠了。”子张问:“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他都丢弃不要,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再到了一国,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还是离开了。这人怎么样?”孔子说:“很清高。”子张说:“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有仁德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9608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5
下一篇 2023-0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