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银鱼曾被引进21个省,为何现在却无人敢养呢?

太湖银鱼曾被引进21个省,为何现在却无人敢养呢?,第1张

太湖银鱼曾被引进21个省,年利润达七千万,为何如今却无人敢养殖?水产养殖业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仅凭这一条产业,每年便能创收上千亿,带动不少人致富,而太湖银鱼的名号也是因此打响的。20世纪周末,西太湖银鱼初露锋芒,不少渔民靠着这种鱼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发现其有利可图,也纷纷涌入,因此被冠以小黄金的称号。不过,相信很多人也已经留意到了,曾经创造了无数佳话的太湖银鱼,如今却逐渐没落,基本无人敢养殖,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太湖银鱼也被称为面条鱼、银条鱼,属于淡水鱼,是我国特产的小型经济鱼类,它身形细长,色泽如银,肉质鲜美嫩,无磷无字,全鱼都可食用,而且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铁、核黄素、钙、磷等多种。经济价值很高,素有鱼类皇后的美称,70年代,除了日本,众多外国都与我国发生了银鱼贸易,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品种。早前银鱼也只在太湖养殖,但1979年,太湖银鱼第一次向外地移植扩种儿,滇池渔民也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1985年,滇池银鱼的产量成功超过了太湖,产生经济效益远超七千万。看到滇池银鱼的成功,越来越多地方也逐渐打起了盈余的主意,此后,国内也就掀起了移植银鱼的热潮。太湖的银鱼先后被移植到了全国21个不同省份,除了台湾、陕西两省之外,也均有移植。

第二、国内游的价格在25到60元一斤不等。好的一斤上百元,一条鱼能在90年代创造上千万元的产值,如此大的利润确实足以让人疯狂。加上银鱼适应性和繁殖能力都不弱,能够自然繁衍,怀卵量达三千米左右,不需要年年投中放苗,养殖成本偏低,一般五个月内就能够快速的繁殖称种群。种种原因之下,一只银鱼也就成了一个暴力的袭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太湖银鱼并不单指一种鱼类,而是包括太湖短吻银鱼、寡齿短吻银鱼、大银鱼、雷氏银鱼、太湖新银鱼几大品种,其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就是太湖新鱼和大银鱼,这也是被大家广泛养殖的两种。虽说银鱼自身有优势,但并不是每次移植都能够保证成功。

第三、据了解,每1万枚银鱼受精卵的成本约为50元,1万亩水域所需要投入的成本约为17万元,看似成本很高,但一旦移植成功,这点成本似乎也就不值一提,但是多次投放失败,那最终将血本无归,内蒙古大海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海首次一致英语时十分的顺利,产量逐步的提升,不久后便可形成了可观的捕捞产量,但让人措手不及的事,最终湖里的银鱼却毫无征兆的消失了,导致当地损失惨重。2016年,黑龙江某市的大银鱼种群也迎来爆发,但当时雌雄鱼无法完成交配,导致产量大幅锐减,种种意外遗失的银鱼产业再次坠入低谷。

第四、有研究表明,银鱼自然孵化的成功率很低,而且对水质要求很高,一旦水环境出现了异常,银鱼卵很可能无法孵化,最终导致整个种群全军覆没,养殖成本、技术都很高,为了保险起见,渔民便不会选择养殖了。此外,太湖银鱼有吞食鱼卵、小鱼小虾的习惯,造成了土著鱼种箱后消失殆尽,由此可以看出,太湖银鱼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它也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依据《太湖鱼类志》记载,太湖共计有107种鱼类以及品种。主要包含了太湖定居性鱼类、江海洄游性鱼类以及江湖洄游性鱼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鱼类品种主要如下:

1、太湖银鱼:为太湖三白之一。太湖银鱼属于淡水鱼,长约七至十厘米,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因而得名。太湖银鱼有四个品种,太湖短吻银鱼、寡齿短吻银鱼、大银鱼和雷氏银鱼。

2、太湖白鱼:为太湖三白之一,学名翘嘴红鲌,又称翘白、白条等。太湖白鱼体狭长侧扁,细骨细鳞,银光闪烁,是食肉性经济鱼类之一。

3、刀鲚:为太湖水域中的主体鱼类,属江海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季2月下旬至3月初成群的个体由海进入江河及其支流或湖泊中进行产卵洄游。

4、鲚:为太湖水域中的主要鱼类,属江海洄游性鱼类。春、夏季由海进入江河行生殖洄游。在干支流或湖泊的缓流区产卵。

5、团头鲂:该鱼类源自于湖北武昌,当前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中型湖泊。至1972年移植团头鲂的地区有: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内蒙古、新疆等20个省(市)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湖银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湖白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刀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团头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9517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5
下一篇 2023-0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