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武平城属于哪盘功

鹿邑武平城属于哪盘功,第1张

鹿邑武平城属于盘山阴阳功。武平城故址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西20公里邱集乡武平城村内,为三国时代英雄、武平侯、大将军曹操的封地。该村原名无命城,城南0.5公里为曹王庄,东1公里为刘福元,西0.5公里为丁庄,北1.5公里为白庄。白沟河东南向从城中穿过。

武平城故址位于鹿邑县城西20公里邱集乡武平城村内。该村原名无命城,城南0.5公里为曹王庄,东1公里为刘福元, 西0.5公里为丁庄,北1.5公里为白庄。白沟河东南向从城中穿过。1978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摘要

武平城故址位于鹿邑县城西20公里邱集乡武平城村内。该村原名无命城,城南0.5公里为曹王庄,东1公里为刘福元, 西0.5公里为丁庄,北1.5公里为白庄。白沟河东南向从城中穿过。1978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代光绪版《鹿邑县志》记载:“武平城,汉县。《水经 注》:涡水又东,迳武平城故城北。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以此城为封邑。考《魏书·地形志》,武平正始(三国魏齐王曹芳年号,240一249 年)中,置有武平城。据此,知武平尝废。至魏宣武时,始复置县。县既复矣,而境内又有故城,新旧建置不于一地,了无可疑。今之遗址,为汉为魏,则莫能定矣。”

今武平城地上仅存东北角一段遗迹,高2.5米,长62米,宽8米,东西走向。寻迹实测,城墙东部南北长330米,西部 350米,南城墙与北城墙均长700米。整体为一长方形。东北部残存的城墙内,堆有绳纹板瓦和筒瓦、铜镟等物。板瓦为泥质灰陶。另外还有青砖碎块和泥质红陶片,器形已无法辨识。实地调查。城墙为土质夯筑而成,夯层10-15厘米,夯窝径约15厘米。由于绝大部分城墙无存,加之没进行发掘调查,故而对于城门建置、城内布局皆不得而知。

城内靠北有一片庙宇,建国前比较兴盛,有房100余间, 碑刻30多通,大部为明清之物。1958年建玄武大闸时,碑刻基本毁完。由于碑刻被毁,庙宇始建年代亦无从考证。

武平城虽仅存很少遗迹,但对于研究三国魏晋时的历史地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春秋(前770~476年)

在太清宫集西北设治相,马铺北设治訾毋,大辛集东北设治鸣鹿,今县城东设治苦,属陈国。

战国(前475~前221年)

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楚,置苦县,属颍川郡,后属砀郡。

秦(前221~前207年)

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由大泽乡挥师西进,克苦县。

西汉(前206~24年)

高帝元年(前206年),苦县属汉淮阳郡。

高帝十一年,苦县属兖州淮阳国,并于县西南置宁平县(今属郸城县)

文帝元年(前179年),改淮阳国为郡,四年复国,十一年又改为郡,其间苦县、宁平均隶之。

景帝二年(前155年),改淮阳郡为国,三年废淮阳国,苦县改属沛郡。

元康三年(前63年),淮阳复为国,苦县属之。

新莽时期(8~23年),改苦县为赖陵,属淮阳国。

东汉(25~220年)

建武元年(25年),赖陵复名为苦县,西部置武平县,治设武平城,与宁平县同属豫州淮阳国。

三国(220~265年)

魏景初二年(238年),苦、武平、宁平属魏豫州陈郡(国),后属谯郡。

西晋(265~317年)

武帝(265~289年),苦、武平先属豫州陈郡,后并入梁国。撤消宁平、分属苦、武平。

东晋(317~420年)

咸康三年(337年),改苦县为父阳,属豫州。

南北朝(420~589年)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至顺帝升明三年(479年),父阳、武平属宋豫州陈郡。

北魏正光年间(520~524年),改父阳为谷阳县,属兖州陈留郡。

隋(581~618年)

开皇三年(583年),武平属豫州谯郡。

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县,建置在今太清宫集,属谯郡。

开皇十八年,撤销武平县改县名为鹿邑。

大业十三年(617年),农民起义首领田黑社占据鹿邑,改县名为涡州。

唐(618~907年)

武德三年(620年),涡州复名为鹿邑,属河南道亳州。

五代十国(907~960年)

真源、鹿邑曾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北宋(960~1127年)

开宝二年(969年),真源、鹿邑均属淮南东路亳州。

南宋(1127~1279年)

鹿邑、卫真属南京路亳州。

金明昌二年(1191年),重建洞霄宫和太清宫。

元(1271~1368年)

至元二年(1265年)鹿邑、卫真两县合并为鹿邑,治所迁卫真县境(今县城)。录属归德府。

明(1368~1644年)

洪武二年,鹿邑属河南承宣布政司归德府。

清(1644~1911年)

鹿邑,清初沿袭明制,归属河南省归德府。

中华民国(1912~1949.9)

民国元年2月,县设公署,改知县为县知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县政府召开万人庆祝大会。 

兴平二年195年春天,长安发生动乱,皇帝东迁,在曹阳被判军打败,渡过黄河来到安邑。

190年到195年,中间就5年的时间,汉献帝两次迁都。第一次是董卓挟天子。这一次是长安的整个城市发生了动乱。可以想象当时的皇帝是多么的无能。而国家的局势是如此的不稳定和动荡!而且判军的势力也是相当的强大,还打败了皇帝的正规军。从曹阳渡黄河来到安邑。

建安元年196年春季元月,曹操的军队来到武平城,袁术安置的陈地守卫袁嗣投降,曹操要去迎接汉献帝,各位军中将领有人表示不解,荀蓣和程昱劝说曹操去接汉献帝,于是曹洪领兵向西迎接。卫将军董承与袁术的部将苌奴占据了险要地势抵挡,曹洪没有办法前进。汝南,颖川的黄巾军何仪,刘辟,何曼等人,各自聚众数万人,他们响应袁术,后依附孙坚。

184年到196年,整整的十二年时间里,说明曹操还是在忠心耿耿,一直想报效国家,想统一中国。从这次长安发生动乱,我们可以知道,军中至少多数人是反对曹操去接汉献帝。只有荀蓣和程昱是同曹操站在一条线上。反对曹操去接,我想是有原因。在曹操的阵营与军队里,多数人已经认曹操为至高无上的领导者。他的位置已经高于了汉献帝。他们从来也没有把软弱无能的汉献帝看着天子了。可是曹操还是遵循了朝纲与人臣的本分。安排了曹洪去接。可惜失败了。由于有董承与袁术占据了险要地势。后又有黄巾军做后盾。而且最后还依附了孙坚。说明孙坚的势力也日益强大。

二月,曹操进军讨伐,打败了他们,杀了刘辟,黄邵等人。何仪和他的部下全部投降了。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建德将军,夏季六月,又升为镇东将军,封为费侯亭。

从曹操的官职步步高升,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当时的实力与才能,对于复杂纷繁的朝廷来说,一个要想平步青云,我想不外乎两点,要不就是皇亲国戚,要不就是有卓越的功勋。而曹操显然是属于后者。就是十几年的时间,从孝廉一直做到了费侯亭。爵位就做到了他的祖父曹腾一般。真实江山辈有人才出,而且是一代胜一代。

秋季节七月,杨奉与韩暹把汉献帝送回了洛阳,杨奉另行驻在梁城,曹操便来到了洛阳,保卫京城,韩暹逃走了。汉献帝给予了曹操假天子节钺的名号记,录尚书事。洛阳的城市残破,董昭等人劝说曹操把都城建在许昌。

辗转反彻,历时七个月的时间,汉献帝离开洛阳,然后又回到洛阳。而这次汉献帝给予了曹操更高的荣耀和爵位,是假天子节钺。在古代,封建王朝,天子只能有一个。而汉献帝再封一个,无论他的头衔是真与假。可见曹操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或者间接委婉地向曹操传递了一个信息,适当的时候可以代替他处理国家的事务。经历了战乱,洛阳城残破不堪,董昭劝说曹操迁都在许昌。

九月,汉献帝的车驾出了缳辕关向东去,汉献帝 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他做武平侯,自从天子西迁,朝政日益混乱,到了这时,又才开始建立起宗庙社稷的各项制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9306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5
下一篇 2023-0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