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基本安全素质包括什么?

人的基本安全素质包括什么?,第1张

人的基本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

人的安全素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人的基本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二是人的深层安全素质,包括:情感、认知、伦理、道德、良心、意志、安全观念、安全态度等。

人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通过日常的安全教育手段可以得以保证和提高,在社会和企业的日常安全活动中(宣传、教育、管理等),能够得到较好地解决和保证。

而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态度,以及情感、认知、意志等,则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这是安全行为文化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下面主要探讨人的安全意识及人的安全心理的特点和规律。

安全技能,就是应对风险的技术能力,具备防护自身受伤害或者防止物体不稳定的本领,掌握应对风险所采取的主动措施,懂得风险发生后的应急处置。

例如对火灾、恶劣天气、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等高风险作业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劳动保护措施,以及平时所说的“三措两案”,应急演练等等都属于安全技能范畴。

安全素质是人们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总和。

安全知识是我们对一切风险的认知,通过学习和知识积累,懂得如何系统性辨识风险。知道为什么要去辨识风险,知道风险发生的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伤害,物体失稳所产生的后果,也知道如何去辨识。

简介

安全技能,就是应对风险的技术能力,具备防护自身受伤害或者防止物体不稳定的本领,掌握应对风险所采取的主动措施,懂得风险发生后的应急处置。

例如对火灾、恶劣天气、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等高风险作业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劳动保护措施,以及平时所说的“三措两案”,应急演练等等都属于安全技能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全素质

人的基本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

人的安全素质

人的安全素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人的基本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二是人的深层安全素质,包括:情感、认知、伦理、道德、良心、意志、安全观念、安全态度等。

人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通过日常的安全教育手段可以得以保证和提高,在社会和企业的日常安全活动中(宣传、教育、管理等),能够得到较好地解决和保证。而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态度,以及情感、认知、意志等,则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这是安全行为文化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下面主要探讨人的安全意识及人的安全心理的特点和规律。

二、人的事故心理分析

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安全管理,需要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科学的预防和控制。为此需要研究导致事故的心理因素。

安全生产与安全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把灾害和事故降到最低限度。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来看,要求我们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使灾害安全管理工作适应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事故的各种心理因素,是造成事故的人为因素,我们对此进行研究以求对控制事故的综合系统工程提供一定的心理科学理论依据和设想。

1.事故原因与心理因素

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人的因素中除了生理上的因素,还有心理的因素。

(1) 发生事故的心理因素。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以判断产生不安全行为的个体根据。大多数事故的直接原因都是由于人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分析事故原因的关系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已知道的不安全行为:①有意违反安全规程;②无意违反安全规程;③破坏或错误地调整安全设备;④放纵的喧闹、玩笑分散了他人的注意力;⑤安全操作能力低,工作缺乏技巧;⑥与人争吵,心境下降;⑦匆忙的行动,行动草率过速或行动缓慢;⑧无人道感,不顾他人;⑨超负荷工作,力不胜任。

第二,可能成为直接的人为事故的原因:①没有经验,不能查知事故危险;②缓慢的心理反应和心理上的缺陷;③各器官缺乏协调;④疲倦,身体不适;⑤找工作“窍门”,认为不安全的方法方便;⑥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⑦职业、工种选择不当;⑧夸耀心,贪大求全。

第三,心理上影响行为的不利原因:①激情、冲动、喜冒险;②训练、教育不够、无上进心;③智能低、无耐心、缺乏自卫心、无安全感;④涉及家庭原因、心境不好;⑤恐惧、顽固、报复或身心缺陷;⑥业余生活单调;⑦轻率、嫉妒;⑧未受重用、身受挫折、⑨自卑感、冒险逞能、渴望超群;⑩受到批评、心有余悸。

(2) 心理因素在事故致因中的地位。劳动条件和心理因素在事故致因中有一定地位,人在发生事故时具有的心理状态,依事故发生的频率、作业条件不同而异。事故发生前人在行动起点上的心理大致有五方面的因素:①素质癖性;②无知、智能低;③无意、缺乏注意力;④被外界吸引、心不在焉,工作掉以轻心;⑤抑郁消沉。

从下面的实例可以了解到心理因素与事故的关系。

实例一:情绪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不良的情绪状态是引发事故的基本原因。一个青年工人因家庭问题与兄嫂闹纠纷,被哥哥打了两耳光,他一气之下拿了根绳子欲寻短见,被老母苦苦劝阻。没隔几天这个工人在一次作业中发生了事故而丧生。

实例二:济南某青年职工,父母双亡,工资很低,还要供养弟妹,本人又患肺病,27岁也未找到对象,生活的情绪非常低沉。他常常对人说:“不如死了清心。”上班经常迟到早退,违章作业不断发生。企业工会经常派人找小李谈心,发给他困难补助,并送他到苏州疗养,病好后又帮他找到对象,结婚时工会还帮他找了房子。从此,他积极工作,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在一年的工作中连续防止了两起重大事故,受到单位表扬和奖励。

上述两个实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情绪对安全行为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安全管理中要善于了解职工的精神状态,通常要注意如下心理问题:

厌倦:青年工人喜新厌旧的心理也很强烈,比如开汽车愿开新的不愿开旧的。又往往富于幻想,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不愿意干琐碎的、平凡的、单调重复的工作。对这些工作久而生厌,因而容易产生失误。

2.导致事故的心理预测和探讨

性格与事故的关系。外倾性格者,大部分容易省略动作,愿意走捷径,企图以最少的能量取得最大的效果,往往宁可冒险。由于外倾性格的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惯常的行为方式不同,导致了性格与发生事故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还表明,事故的发生与男女差别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格相同的人,不管男女出事故的机率是相接近的。

情感与事故的关系。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是无动于衷的,他们对所认识的事物,往往会抱着各种各样的态度。如有些事物使人喜悦,有些事物令人愤怒,有些事物使人哀伤,有些事物令人快乐。这种对事物的喜、怒、哀、乐就是人的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个体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心理学上的“事故倾向理论”认为,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出事故,这些容易出事这些容易出事故的人,不管工作情境如何,也不管他们干什么工作,总要出事故。因此需要对大量事故造成者进行测量,发现他们的共同个性特征,然后把这些个性方面容易出事故的人分配去做不易发生事故的工作,而把那些在个性方面不容易出事故的人分配去做易发生事故的工作。但实际生活中证明,事故倾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受到环境的制约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个性特征与事故发生的相关率也不是很高,它只是诱发事故的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防止事故,需要探讨事故心理的预测方法。造成事故心理的预测方法有:

① 直观型预测。主要靠人的经验,知识综合分析能力进行预测,如征兆预测法等;

② 因素分析型预测。从事物发展中找出制约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作为该事物发展进行预测的预测因子,测知各种重要相关因素;

③ 指数评估型预测。对行为人的引起事故的心理结构的若干重要因素分别按一定标准评分,然后加以综合,做出的总估量,得出引起事故的可能性的量的指标。

造成事故心理的预防。造成事故心理的预防就是通过消除造成事故的可能心理,以达到保证安全的目的,从引起事故的人的心理因素出发,进行事故预防。

(1) 从引起事故的心理结构出发。引起事故的心理结构+引起事故的机遇=引起事故的行为。只有具有引起事故心理结构的人,在遇到引起事故的机遇,才能引起事故的行为。那么,如果能够一方面有效的破除引起事故的心理结构,另一方面阻抑人们引起事故的心理结构,就可以减少事故发生。同时,如果能有效地排除引起事故的机遇,使具有引起事故心理结构的人根本遇不到引起事故的机遇,那么就有可能预防事故发生。

(2) 从可能引起事故的性格指数的理论出发;针对行为科学理论中所列各项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大大降低引起事故性格指数,可有效减少造成事故的行为发生,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3) 从事物的因果规律出发。任何事故都只有在其原因或相关因素存在并起作用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和存在。只要能事前消除其原因或相关因素,或使原因或相关因素虽然存在,但都不能起任何作用,就一定能起预防事故发生的作用。

3.事故心理分析

(1) 事故心理结构的设计。人的心理包括极其广泛的内容:从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到思维;从情绪、感情到意志;从兴趣、习惯、能力、气质到性格个性等等。事故的心理因素是对导致一个人发生事故的心理状态和成份的总称。导致事故的心理虽然不如人的全部心理那样广泛,但仍然有相当复杂的内容,而且其中各种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依存,相互矛盾、制约的。研究人的导致事故心理过程中,发现影响和导致人发生事故行为的种种心理因素,不仅内容多,而且最主要的是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有机的联系。它们常常是有层次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辩证地起作用。为了便于研究,人们把影响和导致一个人发生事故行为的种种心理因素假设为事故的心理结构。事故的心理结构是由众多的导致事故发生的心理要素组成。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当一个人形成一定的引起事故的心理结构,而且具有可能引起事故的性格,并且碰到一定的引起事故的机遇时,才会发生也必然发生引起事故的行为。由此,可得出最基本的逻辑模型:造成事故的心理结构+事故机遇→导致事故的行为发生→事故。

(2) 事故心理结构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因素很多,而造成事故者的心理状态常常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因素,甚至是直接的因素。造成事故的心理结构复杂多样,可归纳为十大心理要素:侥幸心理;麻痹心理;偷懒心理;逞能心理;莽撞心理;心急心理;烦燥心理;粗心心理;自满心理;好奇心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858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3
下一篇 2023-0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