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尊称为什么?

孔子被尊称为什么?,第1张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扩展资料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汉人认为孔子是黑帝之子,有时他被尊称为“素王”。

唐代称他为圣人,封为文宣王。元代加封他为“大成歪圣文宣王”,明代封其为“大成至圣先师”,清代称其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扩展资料:

神化孔子早在孔子在世之时就开始了。孔子死后,门徒一代接一代把神化一步一步地推向圣人的高峰。仅尊为圣人意犹未尽,圣应该是王,孔子后学就不断制造孔子当王的舆论和理论。

汉高祖的祭孔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后来的帝王不断地尊孔,如祭祀、加封号、封孔子之后等等,为神化孔子提供了政治环境。把孔子纳入“王”的行列,称为“素王”,使孔子兼具“圣”与“王”双重之尊,这是汉儒的新发明。

随着孔子声誉日隆,祭孔便成了朝野共有的礼节。历朝的头等火事就是祭孔,由皇帝亲自主祭。上行下效,民间祭孔之风也很盛行。孔庙遍布神州各地,就连最简陋的乡村私塾,也有孔子牌位,孩童人学要先拜孔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至圣先师

在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孔子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创了自己的儒家学说,并且周游列国四处传播自己的学说,也是有了很大的成就,那孔子被称为什么呢?

1、 孔子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2、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3、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影响我国数千年。自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之后儒学更是成为了正统,延续至今我们都还在学习儒家学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7601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2
下一篇 2023-0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