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大气中性成分的热力结构分层,根据大气垂直减温率的正负变化。对流层平均温度递减率约为6.5k/km对流层顶上到50km高度左右,垂直减温率为负就是平流层。
对流层位于整个大气层的最底层,它的范围下限与地面相连接,但上限会随着纬度和季节有相应的变化。
由于对流层内部的热量是来源于地球表面的辐射,因此在对流层内部随着高度的增加,其温度就会相应的降低,大致的下降规律是每当高度上升100米时,其温度就会下降0.65℃,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温度变化规律,才使得空气出现强烈的对流运动,当然对流层的命名也由此而来。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平流层的相关信息:在距离地球表面上空10——50千米的这个范围内,大气呈现出下热上冷的特点,这就是平流层了,平流层位于对流层的上方,其底层与对流层的顶层相连接,可以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的臭氧层就位于平流层之中。
由于平流层下热上冷的特点,因此整个平流层内部都显得比较稳定,天气始终晴朗,光线充足,能见度也高,于是航空飞行、通信无线电设施等都在平流层内部进行。
扩展资料
对流层的特点
在对流层内,可进一步根据对流层中大气的运动状态、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和天气现象的变化特征,将对流层分为以下三层:
(1)下层:下层又称扰动层或摩擦层。其范围一般是自地面到2千米高度。随季节和昼夜的不同,下层的范围也有一些变动,一般是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在这层里气流受地面的摩擦作用的影响较大,湍流交换作用特别强盛。
通常,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风向偏转。这层受地面热力作用的影响,气温亦有明显的日变化。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较多,因而,低云、雾、浮尘等出现频繁。
(2)中层:中层的底界在摩擦层顶,上层高度约为6千米。中层由于摩擦作用的减弱,乱流运动减少,平流运动增强, 受地面影响比摩擦层小得多,大气的运动规律显得较简单清楚,气流状况基本上可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大气中主要的天气现象如云和降水大都产生在这一层内。
(3)上层:上层的范围是从6千米高度伸展到对流层的顶部。这一层受地面的影响更小,气温常年都0℃以下,水汽含量较少,各种云都由冰晶和过冷水滴组成。在中纬度和热带地区,这一层中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30米/秒的强风带,即所谓的急流。
我们平时可能会听到平流层和对流层,坐飞机的时候也会经过这些层,那么这些都是什么意思呢?
在了解平流层和对流层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地球大气层。
地球大气层是因重力原因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空气,含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包裹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层并没有明确的边界,直到1000多公里的高空仍然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由于地球引力作用,大部分气体集中在100公里以下(热层以下)。
大气层主要作用是保护地表避免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尤其是紫外线),减少同一天内出现极端的温度差
大气层总共分为以下几层(从近地表到天空):
对流层(Troposphere):大约在0至7-12km以内(各分层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只能说大概),是最接近地面的的大气层。空气上下对流剧烈,风向和风速经常变化。大气中80%的水汽存在于这层,因此最常云雨出现的区域,各种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这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平流层(Stratosphere):大约在7-12km至50-65km左右(赤道、极地和中纬度的下界都是不同的),也叫同温层。这层含有臭氧,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使得地球上的生物不会被阳光中强烈的紫外线直射。大气主要以水平方向流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较弱,因此气流平稳,几乎没有上下对流。这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中间层(Mesosphere):大约在50-65km至80-85km左右。这层主要含有一些由光化学作用产生的氧化物(主要成分有臭氧、氧、二氧化碳、氮)。温差原因使得大气存在相当强烈的垂直方向的运动。这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增温层(Thermosphere):大约在80-85km至700-800km。也叫热(气)层。这层空气很稀薄,空气受太阳短波辐射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离子很多),温度相当高。这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外气层(Exosphere),大约在700-800km至2000-10000km(外界很难界定),也叫散逸层、外(逸)层。这层是外太空的起点,进入该层的大气分子很容易逃离地球进入太空(地球大气在这一层逐渐过渡到宇宙),主要含有氢和氦两种气体。外气层的顶界可被视作整个大气层的上界。这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对流层主要充斥着各种云雨雾雪等,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各种天气现象存在于此。而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且飞机起飞和降落经过对流层,平稳飞行于平流层底部,因此起飞和降落会要求系好安全带,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起飞和降落一定要打开挡光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