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官本位思想?

什么是官本位思想?,第1张

官本位”,是指这个国家的社会价值观是以“官”来定位的,官大的社会价值高,官小的身价自然小,与官不相干的职业则比照“官”来定位各自的价值。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文化致使这种思想意识深入中国社会的层层面面,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即“糟粕”的那部分。

“官本位”思想自古至今,由来已久,其核心思想就是社会价值观是以“官”来定位的,官大的社会价值高,官小的身价自然小,与官不相干的职业则比照“官”来定位各自的价值。这样的思想仍然存在于当下的社会当中,各种危害自然“接踵而至”。

“官本位”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官为荣”,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不仅一些做官之人洋洋自得,始终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甚至官员的身边之人也是“自觉不凡”。

“我爸是李刚”、“湘潭神女”这样的一些事件不正是很好的佐证吗?“官本位”思想蔓延开来,树立起的就是一种“一切向官看”的错误社会导向。

于是乎,某些官员也就越发得意,有恃无恐,作风更加独断,行为更加乖张,有的甚至直接走上贪污受贿的深渊,沦为党和人民的罪人。而官员的“身边人”也可以利用其手中的权力谋取自己的私利。长此以往,党和政府的形象必然地受到损害,失掉的是人心。

扩展资料

认清“权力是谁给的”这个根本问题:

我们党执政已经60多年了,但对于有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的中国来说,要用先进的“民本位”的政治文化取代腐朽的“官本位”的思想影响,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转变观念非常重要。要围绕“权力是谁给的”这个根本问题,树立“权为民所授”、“权为民所用”的观念。

在官民关系上,实现由“主人”向“公仆”、由“家长”向“儿女”的转变在权责关系上,实现从“重权轻责”向“慎权重责”的转变在“当官”与“发财”的关系上,实现由“升官发财”到“当官别发财、发财别当官”的认识转变。

而且,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最重要的不仅是口头上承认这些。即使我国封建时代的思想文化著述,也没有谁公开宣扬过“以官为本”,没有任何朝代宣布要实行“官本位”制度,有关“民本”的言论却很多。如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说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官本位”思想该如何“祛除”

古人热衷于做官吗?答案是肯定的,我国自古以便有一种浓厚的“官本位”思想,也就是以官为本、以官为贵。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大多数古人读书都不是为了增长见识、探求真理,最终目的仍是做官,那么古人为何热衷于做官呢?在我看来,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为名为利:做官可以光宗耀祖,特权阶级可以轻易获利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官本位”思想产生的最直接原因,便是因为“名利”二字。古代有个基本的阶级划分,即“士农工商”,“士”乃是毫无疑问的排在第一位的。

受宗法制影响极为深远的古人,对于光宗耀祖总是极为痴迷,而光宗耀祖的一个代表,便是做官。只要做了官,那地位自然是要高人一等的,这一点在古代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古代那种泛血缘关系下,官员乃是“父母官”,这极为讲究孝道的古代,可见其地位高低。而即使是官员中最低级的县官,百姓们见了也是要尊称一声县太爷、县老爷。

此外,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要家里出了官员,就连亲戚朋友也都跟着沾光,这自然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虚荣心。要是一不留神做了大官,亦或是受到了什么褒奖,还极有可能被写入各种地方志,从而得以流芳百世,对于重视后世名的古人来说,这更是极大的满足。

正所谓“官有十条道,九条民不知”,在权力相对集中的古代,官职便代表着特权,代表着百姓们根本无法享受到的权力,而一旦拥有了这种权力,即使你不去主动追求,也会有人将金钱和美色乖乖送到你的手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便是说读书便有机会做官,而做官便恶意得到金钱和美色,而更直接的说法就是“升官发财”。

我们总说“三妻四妾”,其实古代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纳妾的,自汉朝以来便明确规定,“功成受封,得备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庶人一夫一妇”,可见纳妾乃是官员阶层的特权。元朝以后虽然有所放松,但普通百姓想要纳妾,必须是“年四十以上无子,方许奏选一妾”。

“名利”二字不仅使得官员成为了人上人,就连读书人也往往会被高看一眼,因为读书便有机会做官,而做官就有机会获得“名利”。

荫及子孙:打破阶层的唯一通道,为子孙留一份丰厚遗产

“传承”这个词在古代拥有着太大的分量,“人丁兴旺”代表着血脉的传承,而官员的身份则代表着阶层的传承。而在古代那个阶层相对固化的大环境下,读书做官可以说是打破阶层限制的唯一通道。

如同军队中的“袍泽之情”一样,在古代的官场上,“同窗、同僚、师生、门生、姻亲”往往也形成了官员之间的纽带,而这种纽带又形成了官员们的人脉。官员们善于、乐于“经营人脉”,除了为自己寻求方便之外,同样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留后路”,这样即使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再为官,凭借这些人脉也可以确保富足,而不至于重新跌入下层社会。

因此,只要从白丁变为了官身,那么就可以为子孙留下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而官员的级别越高,这笔资产便越丰厚。当然,能够为子孙后代争取到爵位者,自然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

做官容易:不必为生存挣扎,生存条件相对较好

晚清重臣李鸿章曾说,“中国最易事是做官”。诚然,想要从白丁变成朝廷命官这个过程,并不算容易,但只要进入官场,混上一官半职,那么生存下去还是相对较为容易的,至少要比那些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百姓要容易很多。

“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官员们虽然被称为“父母官”,但真正将百姓当做儿女对待的官员,却少的可怜。原因在于,他们并不需要为百姓们负责,毕竟百姓没办法给他们带来想要的权力和地位,他们只需要向上级负责就可以了,没有能力并不可怕,溜须拍马之辈同样可以混的风生水起。

自古以来,官员们本就不需要太强的能力,太丰富的知识,他们之所以苦读“圣贤书”,不过是为了跨入官场的那道“门”罢了。于是,目不识丁的魏忠贤也可以替皇帝批阅奏章,靠“捐资”谋取官职的李卫同样可以成为朝廷重臣。

如上所述,做官实际上是相当容易的一件事情,难的只是获取官职的那个过程罢了。而只要过了官场那道坎,那么就是天高海阔任鸟飞了,相较于挣扎在生存线上的百姓来说,无疑便拥有了一辈子的保障。

实际上,不止古人热衷于做官,现在又何尝不是呢,不信请看每年“GWY”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虽然我也常说“无官一身轻”,但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在作祟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6436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1
下一篇 2023-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