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应该怎么理解?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应该怎么理解?,第1张

很多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经过百千年的流传下来,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就上面这四句话来说,很多人以为他是出自同一本书,实则不然。前两句“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出自增广贤文一书,至于后两句那就是流传演绎,后人所添加。那么这四句话我们该怎么去理解呢?

首先,慈不掌兵的典故出自“孙武练兵”,相传孙武下山投奔吴王,吴王为了试探他的本事,就找了十几个宫女妃子让他操练,结果这些宫女都以为是在玩游戏,根本不听孙武指挥,哪知孙武手起刀落之下,就以违抗军令为由,杀了吴王的两个妃子,这下包括吴王在内的所有人都傻了眼,从此乖乖听话。在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生死之间,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心慈手软,为将者往往可能会因为对一个人的手软而将全军将士陷于不义。所以说“慈不掌兵”,这是一种大爱。

义不掌财,简单来说就是作为一个管理钱财的人,过分的追求仁义和义气,反而会给自己和上司带来灾难。这个集中体现在财务会计这个职位上,作为一个企业或者大到国家的财务管理者,如果平时喜欢跟人谈义气谈仁义,就会因为个人感情,为犯罪分子留出口子,最终的结果是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古代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梁山头子宋江,其人出名以乐施好善,平时但凡江湖上的好汉们谁家有了困难,宋江都会慷慨解囊,这样的做法对于收拢人心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财富积累的方面来说,这样不知节俭的散尽千金,到了终了必然留不了几个钱,所以类似宋江和杜月笙这样的人,到临了反而是生活拮据了。

情不立事,也很好理解。做小事情需要讲人情世故,圆滑变通,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不能太看重私人感情。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国家,过分的讲感情最终会害了自己。身为高层领导,如果因为个人感情,就对有些犯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间长了,下面的人就会上行下效,而且会让整个系统都会沾染这种风气,这对于一个想成大事的人来说就是致命打击。

善不为官。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善良的人就不可以做官,事实上当一个好官,必须要善良,只不过这个善良是要在法律规章制度内,作为一个好官,就必须对百姓心存善意,对贪污腐败行为不善良,这样的不善良才是对天下公平的最大善良。

意思是过于仁慈的人不能带兵,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义气过重的人没法管理财务,善心太重无法做官。所以这些都是要求人战胜自己的“欲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观规律。慈悲、重感情、讲义气、与人为善都是非常好的品质。有这些内在素质才能成大事。

慈不掌兵”和“义不掌财”这两句有出处,是出自《增广贤文》。

原句为: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但是“情不立事”和“善不为官”则没有具体的出处。属于流传较广的俗语而已。

慈不掌兵:曹松有句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如果一个人过于仁慈,就不适合带兵打仗。我们中国讲求的是中庸为道,战争时期需要杀伐决断,和平时期就要以仁治国。

情不立事: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原则的设立是为了很好地管理事物,如果一个人太感情用事,随便破坏自己所设立的规矩,也就毫无原则可言了,这样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义不理财:犹太人的生意经中有一条规则:不借给朋友钱。如果把钱借给了朋友,一旦到了还债的时候,朋友还不出,就会害怕见到你,从而躲着你,这样两个好朋友之间就有了嫌隙,渐渐的就会疏远。如果是朋友,家里有困难,他们就会适当接济对方(不能让朋友产生依赖),自然接济的这些钱是不用还的,这样以后两个人的感情就会更加深刻。

善不为官:在官场,如果太过于善良,就会被别人算计。一项制度的确立以及实施,其中肯定会遇到诸多阻碍,如果处处都怕得罪人,让这样的人做官是不能有作为的。

简而言之,所有这些都是要求人战胜自己的“欲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观规律。慈悲、重感情、讲义气、与人为善都是非常好的品质。有这些内在素质才能成大事,但不能把这些素质表面化、庸俗化(太过于)。

此说不可苟同,实则恰恰相反。掌兵者需慈,不慈则易滥杀;掌财者需义,不义则必思贪;立事者宜情,无情则必昏恶;为官者宜善,不善则必伤民。

此句是黑厚学理论,不赞同

一句话:没有心狠手辣!

这几句话说的恰到好处,这就是世实,为什么说一个人处的环境平台不一样,说话做事就不一样呢,因为他深知道走上一个平台,责任感就不一样,什么都是修炼出来的,

掌兵、立事、理财和为官,都是战略大事,所以更需要客观务实的心态,而做人际关系方面,更需要主观上的 情感 。即慈善情义的人更容易受别人欢迎

所以这些成语讲的其实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管理公共利益上,在做大事上,人应该追求客观务实,把个人的主观 情感 放一放,才能最终成功,并不是说只有心狠手辣无情无义的恶人才能做大事。

好人什么也做不成,做成的都不是好人。

简单呐,领兵,掌财,行事,做官,唯突出一个字:狠。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你怎么理解?

这句话可以算作俗语老话,出自《增于贤文》,却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多年生活经验的总结,即使在我国农村地区也广为流传。这句话说的是每一个人的性格和心性,决定了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慈,义,情,善虽然都是褒义词,但是,却都有它的局限性和软弱性。咱们一句一句分别道来。

慈不掌兵

意思是说,仁慈的人不适合带兵打仗。带兵打仗需要的是杀伐决断,如果你过于仁慈,没有令行禁止的气概,那么你的威信就建立不起来,如果有人违抗了军令,你下不了杀手,不能做到以一儆百,其他人就会纷纷效仿。你就做不到令行禁止,军队没有了统一的号令,就是一盘散沙,又如何能战胜敌人呢?

情不立事

是说太重感情的人成不了大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你太过于重感情,你的规矩就立不起来,别人会利用你感情软弱,拿捏你。古今成大事者,都是当断则断,否则就会反受其乱。从前的皇宫中,都讲究后宫不得干政,应该也是源于这个道理。在我们的每一个家庭中,也是情痴则败,对待孩子,对待爱人也不能过分用力,否则别人也不会把你当回事,最终受伤的还是你自己!所以用情太深,感情用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毛病。

义不理财

就是太讲朋义气的人不适合理财。我们知道理财是有规则的,就像现代企业都有现代企业制度约束一样。破坏了经济运行规律,就会导致投资失败。如果一个人太讲朋友义气,可能就会以朋友利益为重,比如朋友提出来借钱,朋友提出来,你先垫着,你可能就会照做不误,结果导致金融链条断裂,以至于集体利益受损,这样理财就失去了理财的初衷,赚不了钱的!

善不为官

就是心眼儿好的人,心地特别善良的人不适合当官!不能当大领导!为什么呢?官场如战场,就是你死我活的事儿,如果你的心地过于善良,对对手下不了狠手,就可能遭到别人的疯狂反扑,置你于死地。还有如果你的心地特别善良,你可能就会违反原则为亲友办了不该办的事,最终的责任会归你!

慈不带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这四句话虽然看起来独立而不同,其实却是互有联系的。慈和善,情和义有时候是分不开的,虽然都是人们倡导的美德,但如果用不对地方,那就不是什么好事儿了。

让我们从这句老话中汲取营养,认识自己的不足,成就自己的人生吧。

封建糟粕成了现在很多人的信条!这是现代 社会 的悲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6224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1
下一篇 2023-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