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地域分异规律特点是哪些?

三种地域分异规律特点是哪些?,第1张

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基础是水分,原因是随着纬度的增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越来越少,热量降低,自然带由低纬向高纬呈现热带、温带、亚寒带、苔原带、冰原带的分布。

经度地带性规律,又称之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离海距离的增加,水分在减少,地域环境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建立在水分变化的基础上。

垂直地带性分异:又叫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跟地带性规律相对应的叫非地带性规律,如东非高原虽地处赤道,却并不是热带雨林。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扩展资料: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极其重要的基本理论 ,是认识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重要途径,是进行自然区划的基础,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有指导作用。

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

带和地带只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客观上应存在除地带性规律以外的另一种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是在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并加深认识的。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根据当时对地球表面温度的纬度差异的认识,将地球划分为5个气候带,是最早对气候分异规律的认识。中国2000多年以前的《尚书·禹贡》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国土划分为九州。这是中国最早对地貌分异规律的认识。19世纪德国A.von洪堡经过实地考察,研究了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19世纪末, 俄国 В.В.道库恰耶夫以土壤发生学观点进行土壤分类,并由此创立自然地带学说,同时指出它对地表各种自然现象的普遍意义。随着对陆地表面的分异现象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许多自然地带是不连续的,大的山系、大的高原还出现垂直带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除了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外,还有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在起作用。

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虽然目前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但都承认有几种分异规律存在:①因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均引起的纬度地带性;②大地构造和大地形引起的地域分异;③海陆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海岸向大陆中心发生变化的干湿度地带性;④随山地高度而产生的垂直带性;⑤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下水埋深不同引起的地方性分异。

对地域分异规律认识的主要分歧是对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广义和狭义的认识问题。主要有 3种意见:①广义地理解地带性与狭义地理解非地带性。认为地带性既包括纬度地带性,又包括干湿度地带性(又称经度地带性),有的还包括垂直带性;非地带性则指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岩性等引起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特性,甚至只指自然省(见自然区划)以内的地貌、地质构造与岩性,以及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的变化。②狭义理解地带性与广义理解非地带性。认为地带性就是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既包括狭义的非地带性,又包括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③对地带性和非地带性都作狭义的理解,此外还分出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这些分歧主要是由于对地域分异因素和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范围的认识不同而产生的。对地带性的狭义理解认为,太阳辐射能在地表随纬度变化是地带性分异因素,而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岩性等是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地表的地域分异,正是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地方性的分异因素主要是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和地下水埋深。

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四种地域分异规律的详细解释

1.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带大概沿纬线方向延伸,呈一定宽度的带状分布,并沿经线方向做南北更替的规律变化。纬度地带性的产生,主要是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不一样纬度的地带,热量和水分都有差异,因此形成了不一样的植被和自然景观。

2.经度地带性。自然带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逐渐更替,大体上与经线相平行,伸展成条带状。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布,它的产生主要受水分条件影响。因为受海洋水汽的影响程度不一样,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变化。当然,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同时也需具备一定的热量条件。

3.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的变化也很大,这种垂直的气候变化使生物、土壤也相应发生垂直变化,因此形成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布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有些相似。此外,山体的高度、走向、坡向以及海陆位置等也对垂直地带性变化有重要影响。

4.非地带性。在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称之为非地带性因素。在它的影响下,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遭到破坏,变得很不完整或很不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多样。 如在北纬50°-70°的大陆上是东西延伸的针叶林,而南纬50°-70°因为大部分是海洋,因而没有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5935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1
下一篇 2023-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