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蚀蘑菇和风蚀柱的区别

风蚀蘑菇和风蚀柱的区别,第1张

风蚀蘑菇和风蚀柱没有区别,风蚀柱是经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貌,而风蚀蘑菇是风蚀柱的一种。

产状水平和垂直节理或裂隙发育且岩性单一的岩层区,受风沙的长期吹蚀作用后,原岩石崩解破碎,形成一些孤立的柱状岩石,称风蚀柱。多形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经长期侵蚀后,可形成风蚀蘑菇地貌

地貌形成:

自然界中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非常多,如河流冲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了黄土高原,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洞、风蚀蘑菇等。风蚀蘑菇是地理学上一种由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是风力作用强盛的表现。主要分布在干旱、风力较大的地区。

风是塑造自然界最活跃的力量,风力强弱往往与地形有关,地形狭窄的地区,由于气流的狭管效应,风力表现最为强烈。但凡风力作用比较强盛、风向稳定的干旱地带,这个风力、风向不论怎么形成的,都有形成风蚀蘑菇的可能。

风蚀蘑菇是风蚀柱演化过来的,但形成风蚀蘑菇条件还是很苛刻的,也不是所有的风蚀柱最终都演化成风蚀蘑菇,风蚀蘑菇只是一种特殊形态,这种地貌形成也是一种巧合,核心部位比较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周围岩石都坍塌了,只有核心部分保留下来。

形成上大下小的形态是因为风力侵蚀程度不同。在干旱地区,风吹沙起,近地面由于沙粒还要受重力作用影响,大部分沙粒集中在近地面层,据一些资料数据,一次沙尘暴过程90%的沙粒集中在近地面2米范围之内,越接近地面沙尘密度越大,颗粒越粗。

而在近地面沙粒大,沙粒多,能量足,对底层风蚀柱摩擦打磨,使得下面的岩层先于顶层侵蚀,就形成的上大下小的形态。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上下岩层性质不一,上面的岩层比较坚硬,抗风化能力强,而下层岩石比较软,风力优先于侵蚀岩石较软的部位,也会形成上大下小的蘑菇形态。

风蚀蘑菇首先是由风蚀柱变成的。风蚀柱主要发育在垂直节理发育的基岩地区,经过长期的风蚀,形成孤立的柱状岩石,故称风蚀柱。它可单独耸立,或者成群分布。由于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如再加上基岩岩性的差异,风蚀柱常被蚀成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

风蚀蘑菇一般多是在基岩地区发育的风蚀城堡等地貌的一种附生形态。它容易分布在雅丹地貌中。雅丹地貌是风蚀地貌,是指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主要是风蚀雨蚀而成,地表由于千万年的风吹日晒,使地表平坦的砂岩层形成风蚀壁翕、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垄槽和风蚀洼地、残丘、城堡等各种地貌形态,雅丹地貌以罗布泊附近雅丹地区的风蚀地貌最为典型而得名。雅丹地貌或者风蚀蘑菇在一般人眼里非常奇特,但是在地质学家眼里就很平常——它们不过是亿万年地质演化的结果。

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出露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育,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差别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

风蚀蘑菇成因

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蕈岩。

蕈岩多发生于层状岩石,在风化过程中,岩石崩塌,形成孤立的柱状岩体。在此基础上,再经风沙的打磨与雕琢,蕈岩便逐渐形成。之所以能形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除了与岩石各层之间软硬程度的不同有关外,与风沙流的高度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风沙流是一种贴近地面的沙子搬运现象,在沙砾地区,沙子最大跃移高度为2米在沙面上,沙子最大跃移高度为9厘米。而且在沙砾地区,90%的风沙低于87厘米,平均高度为63厘米,已知最高实测高度为6~19米。也就是说,在离地面2米高的范围内,岩体受到的风沙吹打和磨蚀最为厉害,向上则逐渐减弱。久而久之,柱状岩体就变成了上大下小的形状,状若蘑菇。蕈岩就是这样形成的。在多风沙的地区,电线杆往往被 ’风沙从基部切断,也是这个原理。由此可见风沙力量的强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5848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1
下一篇 2023-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