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的沉积作用

浅海的沉积作用,第1张

(一)浅海环境

浅海位于大陆架之上,是低潮线以下至200m水深的海区。在此范围内的沉积称为浅海沉积,又称大陆架沉积。

各地浅海带的宽度不等,从几千米至上千千米,位于被动大陆边缘者宽,如北冰洋的欧亚沿岸、北美的白令海等,浅海带宽达千余千米。位于活动大陆边缘者窄,如太平洋东岸的中南美洲浅海带极窄,甚至缺失。我国东部诸海浅海岸宽度由100km至500km不等。

浅海带阳光充足,海水温暖,常有海流作用,波浪有时可波及海底,因此水体较动荡,具有良好的通气条件及稳定的盐度,加之离陆地较近,接纳着由陆地带来的大量物质,富含营养,故海洋生物极为丰富,90%以上的海洋生物在浅海中大量繁殖。浅海是海洋生物的乐园。

(二)浅海的沉积特征

浅海区是海洋沉积作用最主要的沉积场所,它接纳由陆地带来的大量碎屑和溶解物质,常形成巨厚的各类型沉积物,绝大多数沉积岩属于浅海沉积形成的。按其沉积方式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种类型。

1.浅海机械沉积特征

浅海机械沉积的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陆地,部分来自海蚀作用产物;沉积物颗粒比滨海为细,砾石极少见。由近岸到浅海深处,沉积物由粗到细:粗砂—中砂—细砂—粉砂(粉砂质粘土);沉积物具有极好的水平层理,常含有较完整的动物遗体、贝壳等。

2.浅海化学沉积特征

浅海化学沉积物是来自海水溶蚀和河流、地下水从陆地上溶运来的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化学成分主要有:NaCl、KCl、MgCl2、CaSO4、MgSO4、CaCO3、MgCO3、FeCO3、Al2O3、MnO2及SiO2等。这些物质按一定的顺序和分异作用在不同的环境下沉积下来,形成化学沉积物。

图8-9 海洋化学沉积和分异作用

浅海常见的化学沉积物,按其溶解度由小到大,顺序是:Fe→Al→Mn→SiO2→P2O5→CaCO3→NaCl→MnO2,前几种是胶体,后几种为真溶液。呈胶体状态的铁、铝、锰以氧化物或氢氧化物首先沉积下来(图8-9),有的可形成鲕状、豆状和肾状结构。我国华北诸省就有这种类型的铝土矿和赤铁矿,工业价值很大。接着是低价铁的硅酸盐和铁的碳酸盐沉积,形成海绿石与菱铁矿。然后是碳酸盐类沉积,形成分布广泛的石灰岩和白云岩。溶解度最大的碱金属硫酸盐和卤盐,只有在潟湖中才能沉积。

3.浅海生物沉积特征

浅海生物大量死亡后,其骨骼或外壳在原地或被波浪等搬运到适当环境沉积下来,形成由生物遗骸组成的沉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生物沉积岩。如贝壳灰岩、珊瑚礁灰岩、有孔虫灰岩及硅藻岩等。

珊瑚是浅海固着底栖生物,珊瑚礁是由群体生活的珊瑚动物形成的。群体珊瑚的生活条件要求较高。一般在水深<50m、氧和阳光充足、水温在20℃左右、水质清洁不含泥砂、含盐度正常的环境中生活。其躯体呈树枝状,由许多CaCO3小管构成,珊瑚虫就生活于管中。珊瑚不断繁殖、长大,形成巨大的珊瑚礁,构成海中岛屿,如我国的南沙、西沙群岛等。

浅海中有大量的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它们死亡后埋藏在泥沙中,在缺氧的环境下,受到一定的温度、压力和细菌的分解作用,有机质就转化成石油、天然气。我国大陆架海域辽阔,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你好,浅海沉积是水深大致为20~200米范围内的海底沉积,主要分布在大陆架区,也称陆架沉积。浅海沉积物主要来自大陆,但在一些低纬度海区和外陆架,也可见到自生的碳酸盐沉积和生物沉积。浅海指正常浪基面(附近)以下至水深200m的较平坦的广阔浅水海域(陆棚范围),平均坡度一般只有几分,不超过4度。浅海的水动力包括波浪、洋流(离岸流)、潮汐流及密度流(风暴碎屑流)等。 水深大致为20~200米范围内的海底沉积,主要分布在区,也称陆架沉积。浅海沉积物主要来自大陆,但在一些低纬度海区和外陆架,也可见到自生的碳酸盐沉积和生物沉积。

 类型 浅海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碎屑组成,根据粒径大小及级配状况可划分为砾石、砂、粉砂、泥或粘土等主要类型。美籍加拿大海洋地质学家K.O.埃默里按成因将浅海沉积物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

① 陆源沉积物。大陆岩石风化和侵蚀的产物,被河流、风、冰川等搬运。入海的沉积物,如砾石、砂、粉砂等。

② 残留沉积物。较早时期形成而残留于现今海底的沉积物,其形成与冰后期的海侵有关。残留沉积所显示的早期沉积环境(如滨岸、陆上环境)与目前所处的浅海环境截然不同。

③ 自生成因的沉积物。从海水中沉淀,通过化学作用而形成的沉积物,如海绿石、磷酸盐等。

④ 生物成因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生物体,大部分由钙质物质组成。

⑤ 残余沉积物。指下伏岩层遭受风化而就地形成的沉积物。

埃默里认为,现代陆架面积的70%,被残留沉积物所覆盖。有的学者则对残留沉积物的概念提出了修正,将受到改造过的残留沉积物,另称为变余沉积物。

分布 物质来源状况和搬运方式对陆架沉积物的分布有重要影响。在陆源物质十分丰富的开阔陆架上,主要为粉砂质泥。由于受海流,特别是沿岸流的影响,陆源物质的强沉积区多半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如离岸几十海里的范围内)。如果陆架狭窄,整个陆架区往往被现代陆源物质所覆盖。若陆架宽阔,现代陆源物质尚不足以覆盖整个陆架区,则残留沉积物可直接出露于海底。

砂质沉积是浅海陆架上最常见的沉积类型,主要分布在平坦而开阔的陆架上和海底浅滩、海湾入口处及其外侧附近。

泥质沉积主要来源于河流的悬移质,多分布在大河口外面、半封闭海湾内、开阔陆架的低凹部分及有大河注入的内陆架上。

砾石沉积主要见于海峡内、岩石岬角外面以及基岩裸露的海底附近。

碳酸盐沉积主要分布在陆源沉积速率较低和纬度较低的陆架上,如美国东南岸外、澳大利亚西北海区等。有少量碳酸盐以“藻脊”形式出现在陆架边缘,是由各种藻类及有孔虫等生物遗体组成。

浅海沉积物的分布常受区域性特点与纬度分带的影响。如图[现代浅海沉积物主要类型的理想分布图]所示,陆源砂和粉砂广布于中纬度海域,在低纬度海域往往被钙质生物沉积所代替,冰川搬运的物质主要出现在两极地区。自高纬度海域至低纬度海域,随着化学风化的增强,沉积物中长石的含量减少,石英的含量增多。自生成因的沉积物多出现在上升流地带的陆架外缘(主要在大洋东缘)。

影响因素 影响浅海沉积物形成和分布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有:①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波浪和水体的流动,是沉积物搬运的重要营力。②物质来源状况,陆源物质可通过河流、冰川、海岸侵蚀等途径输入浅海区。③生物作用,生物骨骼与遗壳参与沉积物的组成;生物体对沉积物的扰动,形成一些特殊的结构与构造。④化学作用,特别是在海水与淡水的混合区,对细粒物质的沉积起主导作用,而在一些低纬度海域,可与生物作用一起形成碳酸盐等沉积。⑤陆架的轮廓、宽度与海底地形要素。⑥海平面变动过程。⑦气候的影响,可形成沉积物的纬度分带(见)。

中国海域的浅海沉积 濒临中国大陆的各海域具有广阔的浅海陆架区。上述陆架沉积的各种成因类型在中国陆架海均有所反映根据沉积物的大尺度分布状况,并考虑到古地理变迁,可把中国陆架沉积划分为两个形成时期和成因各不相同的类型:①由河流搬运入海的现代细粒碎屑物质;②残留沉积。在东海陆架,由长江等河流搬运入海的细粒物质主要分布在内陆架区,大致以水深50~60米等深浅为界,其外直到陆架边缘为广布的残留沉积。这两种沉积类型构成了东海陆架沉积的基本格局,这种状况可一直延伸到南海陆架,只是这两类沉积的分布面积比例随着陆架宽度的变化而有所差异。有时,在这两类沉积之间存在它们的过渡类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5035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