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第1张

第一,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第二,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混为一谈。同时,还要看到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人为地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第三,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个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最佳期或关键期,为了有效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存在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获得身心的协调、统一的发展。

(1)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他们将教师作为崇拜和模仿的对象,都希望受到老师的关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切忌将目光集聚在几个学生身上。

(2)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对优生和差生,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与贫困学生一视同仁,不可偏废。不要冷落差生和差生的家长,甚至要多花学时间和精力主动与他们交流沟通,对贫困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避免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

(3)扮演好教育工作者这个角色,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与热情。对自己的学生负责,爱自己的学生。正确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对其缺点应大胆的批评,帮助其改正;对其优点应及时指出,给予表扬。

(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才能,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成败,而且作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时刻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所以,教师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将消极的情绪带到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5)孔子在关于教师的论述中提到“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就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学生暂时做不到的,自己也要先做到。

(6)孔子还说教师应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问题仔细解答,不感到厌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

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仅学要家庭的关怀与教育,在进入学校学习后,教师的关怀与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自信的孩子需要老师严格要求,自卑的孩子需要老师的鼓励,自闭的孩子需要老师的开导……教师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作用有时是不可估量的。千里马只有在遇到伯乐时,才能让它的才能被挖掘出来并加以利用。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潜力,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只要加以挖掘与培养,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个性张扬、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奋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4640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