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四端是哪四端?

人有四端是哪四端?,第1张

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原文节选如下: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译文:

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四端”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四端”是天赋的,人所共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仁义礼智,不是外加于人的,是人本来就有的。道德来源于人的本性,仁义礼智是由人的善良本心发展而来的。

因此,孟子又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译文: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这类圣人),只要努力把“四端”发展到最完满的程度,就可以成为最有道德、最有智慧的“圣人”。

孟子“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指人要有关怀仁爱之心,这是“仁”的开端。儒家讲究仁德,表现为对人的关怀与仁爱。与人为善、见义勇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仁德思是儒家基本的道德思想。孟子传承儒家思想,继承发扬,强调“德政”,讲究仁义礼智信,他与孔子一样认为人性本善,上位者通过德政才能治理好臣民,而百姓怀有仁德之心社会才会真正稳定。

羞耻之心,义之端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是因为其有一份“羞耻之心”,知世故而不世故,懂得是非对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孟子强调羞耻之心,也是强调人心中要有自省之意。羞耻人自己的内心感受,懂得羞耻说明人知道自己所作所为违背了正确的道德伦理,说明人懂得反省自己。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儒家同样强调“礼”,何为礼?规则、法度。而辞让为礼之端,是强调中正平和之道。所谓君子无争,儒家讲求先人后己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符合儒家“中庸”思想。中庸即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如果人人都能有谦虚礼貌的辞让之心,那么规则礼法自然就不会被违背。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明辨是非对一国一人都是极其重要的。一国之主所举直则政明,所举错则政安,那么国亦不宁;一家之主所不能明辨是非则全家不宁;人不能分辨孰好孰坏,近朱者赤倒也还好,怕的是近墨者黑。

人有四端指的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孟子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四端”说形成的背景及时间这样重要的问题却较少涉及,与孟子研究文献汗牛充栋现象的形成强烈反差,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讨论,以求方家指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4475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