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平野尽的下一句

山随平野尽的下一句,第1张

“山随平野尽”的下一句是:江入大荒流。“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思是:山随着平坦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汇入在广阔无际的田野。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赏析

《渡荆门送别》描绘了诗人李白从四川出发,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时所见的风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描绘了诗人所见的江景,眼前景色随着诗人所见的景象逐渐变化。诗人见到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是《渡荆门送别》中流传最广的句子,描绘了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四种景象,给了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和流动感,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渡荆门送别(2565人评分)

7.9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上合下开,形势险要,为春秋战国时楚国西南的门户。关于诗题送别,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认为“诗中无送别意思,题中二字可删。”一说指江水为李白送别,这就是诗的末联所表达的意思。(2)从:至,向。楚国:今湖北省一带地区,春秋战国时属楚国。(3)尽:完了,消失了。(4)大荒:辽阔无际的原野。连上两句是说,蜀地的高山峻岭,随着平原郊野的伸展而消失了;一洋派奔腾的江水,出峡后在辽阔的原野上静静地流着。(5)月下:月落,这里是指江中月亮倒影。这句意思是说,月亮倒映江心,象天上飞落下来的一面镜子。(6)结海楼:结成海市蜃楼。这是因为海上空气下层比上层密度大,经光线折射,在空中发生的幻景象城市、楼台等,叫“海市蜃楼”。这里用形容江上云彩的变幻景象。(7)怜:爱。故乡水:指长江。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江水自蜀而来,所以诗人亲切地称它为“故乡水”。

[简要评析] 李白出蜀二十六岁,作为年轻的诗人,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的壮丽河山,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诗人以清新飘逸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沿江东下所见的壮阔形势和奇丽景色,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最,气象阔大,气势飞腾。此诗状景逼真,切时切地,写出了自然景观的特征及其神韵方妙,因而是一首著名的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这里的山和水,都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不仅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多姿,也反映了诗人从蜀地初到平原的喜悦心情和开阔胸襟。末联因江水而产生的遐想和沉思,都在这“万里送行舟”的深情祝福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前途的憧憬。意境开阔,韵致清扬。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尤其是第二联,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无论写景,或者说抒发怀乡情怀,此诗都见气势与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3691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0
下一篇 2023-0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