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挺进大别山有什么重大意义

刘邓挺进大别山有什么重大意义,第1张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

扩展资料:

一、建设沿革

1947年,中原局和野司机关分成前后两个指挥所。刘邓大军牵制了大量敌人,同时与陈、栗野战军相配合,取得了重大胜利。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先后歼敌19万人,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江淮河汉地区,重建和恢复了中原根据地,开辟了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为扭转人民解放战争的战局,加速全国解放的进程,夺取全国的胜利,建树了不朽的功勋。

二、战略意义

1947年6月30日这一天,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为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战略进攻。

自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以来,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整个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由内战初的430万下降为370万,人民解放军则由100万发展到195万,其中,解放军的机动兵力较国民党军多。解放军的装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敌我力量的变化,使得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作出了战略进攻方针和主要进攻方向: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挺进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转战苏鲁豫皖地区。三路大军突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后,展开外线机动作战。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起汉水,东至海边的广大中原地区向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反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革命旧址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挺进大别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邓大军

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

早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即从争取有利的战略地位着眼,制定了外线作战方针。出击中原、进军大别山即是这一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

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依仗军事优势,对解放区实行全面进攻,我军奋起自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敌军企图。

国民党军队被迫改全面进攻为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刘邓大军遵照“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的指示,打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从黄河岸边跃进至大别山,把战争从解放区引到国民党统治区。

这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史上的一个创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扩展资料: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原因:

1947年3月,蒋介石对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以代替内战初起时的全面进攻。其中心战略是集中优势兵力,重拳出击,双管齐下,进攻陕北、山东两大解放区。

5月4日,西北野战军取得蟠龙大捷,给陕北及全国战局以极大的震动。就在这一天,毛泽东在陕北王家湾发出致刘邓、陈谢、陈粟并彭习电,提出准备派遣刘邓大军南渡黄河的战略构想,这实际上是挺进大别山的最早预案。

电报是这样写的:“(刘邓军)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

凡有共同作战之处陈粟军受刘邓指挥。”5月8日,毛泽东致电刘邓,指出:刘邓军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鲁豫区与豫皖苏区之敌进击,第二步向中原进击。5月9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刘邓,发出“全党全军首先要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的号令。

由此可见,毛泽东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刘邓大军尽早结束内线作战,渡过黄河,挺进中原,以调动陕北、山东敌人回援,彻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使全国各地战场转入战略反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央为什么要选定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2804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0
下一篇 2023-0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