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是穿越

甄嬛传是穿越,第1张

盘了这么多年《甄嬛传》,发现她们都穿错了 最近有多部古装剧正在热播,小印追的不亦乐乎。

然而,在追剧的过程中,小银发现,我们常常因为电视剧中错误的服务方式而误解历史。

今天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古装剧给我们带来的服饰误区。


氅衣不是清宫爆款服饰?

清宫剧里,n个女人手的标准制服“开叉旗袍”想必大家都见过吧?

如今的剧越来越讲究服化道,但对于这一服饰,其实一直都穿错了。


我们在清宫剧里看到的“两侧开衩旗袍”,是清晚期才出现的旗装——“氅衣”。

清朝以前,葬服是男人的。

在清人入关后,满人的服饰日益宽大,满人女子在非正式场合穿的外衫因轮廓宽松、袖口宽大,也被混称为氅衣。


氅衣在道光年间才变成满人女子的一种便袍的专称,到光绪年间才彻底火起来,慈禧就是氅衣的最佳代言人。

其实清宫剧里的女人都是穿着自己的玄孙和玄孙的衣服。

既然氅衣出现的时间很晚,那么在此之前,旗人女子穿的都是什么呢?

答案是:衬衫

衬衣和氅衣最大的区别在于:氅衣两侧开衩,而衬衣是包裹式的,不开衩。


氅衣 | 衬衣


《玫贵妃春贵人行乐图》(局部)

丧服常以云朵装饰,衬衫则无。

由于衬衣不开衩,所以不用担心出现露腿的情况,可以单穿,也可以在外边加各种衣服。

而且丧服不能单穿也不能配裙子,要配衬衫。

氅衣不能配裙子穿

清宫剧在领子问题上经常出错。

由于是旗装,氅衣、衬衣都是圆领设计,没有传统汉装的立领。


错误的立领设计

直到清末,旗服上才开始出现立领。今天的立领国旗礼服,大部分都是民国时期的。


民国时期,身着丧服的婉容

氅衣还有一个特别的设计叫“挽袖”。

我们看到的五袖丧服其实是折叠的,袖子里面有刺绣装饰,卷起袖子就能露出来。


来源:青梅狐狸

到后期,“挽袖”就变成了一种固定的装饰,袖口内加精美的可替换袖头,方便拆换。


此外还有一点:氅衣非常宽大,完全不修身

所以清宫戏里贴合体型的服饰也不标准。

身份高低决定两把头的复杂程度?

说完了葬服,再来说说清宫戏里的“两个头”。

同氅衣一样,两把头也并非旗人的传统发型。

旗人的传统发型是编发。和男人女人一样,女人也把头发披在头上。

到咸丰年间,两把头才在旗人画像中大量出现。


孝庄画像

这种发型走的是两侧装饰+不对称的路线,使用的发夹多为轻薄小物件。

左右两边会配戴大小不同的“扒花”“戳枝花”等,还会戴“耳挖簪”、点翠“头面”等。


慈安画像

但清代大部分剧目中两个头的设计思路都是居中突出+基本对称

但直到晚清乃至民国时期,正中一朵大花的造型才可能出现。

满是饰品的头饰形状也不会出现。

错误示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头的高度越来越高,梳理方法也越来越繁琐。

由于人的真发发量不够,旗人也开始用青缎制作两把头。

但是直到清末,两个头在某些电视剧中并没有发展到如此巨大的规模。

晚年慈禧


晚清的旗人女子

关于两个头,曾经盛传“/s2/]后宫女子可以根据发高和配饰”来分类。

这也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两把头的大小取决于它发展的阶段,基本上是随着年代后移而逐渐变大,而不是等级越高头发越高。

比如这张照片,慈禧的侍女头发比慈禧的还高。如果发型高度真的和档次有关,女仆一万个头都不够!

在同一时期,两把头的大小是差不多的。

装饰方面,有钱可以多插饰品,没钱可以少放饰品,早期两个头的侧边不会有流苏(清末才有)。

两把头没有等级规定的原因之一,是因为
它属于低等级的便服发型,不像礼服发型那样有严格的等级要求。

所以,
只能搭配休闲装,穿高档衣服不能配两个头。

错误示范


斗篷、披风,傻傻分不清楚?

电视剧里,斗篷和披风总是有着千奇百怪的形态,让人傻傻分不清。


披风是从明代开始流行的,它有袖子,看起来跟正常的衣服没什么区别,一年四季都可以穿。

最开始是男装,后来开始有女人穿。直领斗篷是最常见的款式。

直领披风


此外,女性还有一件直立斗篷。

它源自于明代女性的立领衫子,基本形式是立领、对襟、两侧开衩,胸前系带。



斗篷是清代的产物,在清代以前没有出土文物、匹配文献以及相关图像。



斗篷最典型的样式是:立领,无帽,无袖,一般后有开衩,长及脚踝。


《西郊寻梅图》清 禹之鼎

斗篷没有袖子,也没有可供伸手的开口。

《金枝欲孽》中这种在衣服上开口的斗篷就是错误示范。



许多服饰是四季可穿的,但斗篷不一样,它是专门用来御寒的服饰。

但是它没有帽子,所以需要戴上雪帽。

《红楼梦》里的斗篷就很典型。



甄嬛复宠时穿的那件连帽不开衩的斗篷就是错误示范。



“斗篷大户”梅长苏的斗篷也存在“没有开衩”这一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穿法上,梅长苏的斗篷也与常见穿法不同。

他以背包的方式穿着它:他把斗篷带子放在腋下,固定在背后。这样斗篷就可以牢牢地披在肩膀上。

这种穿法在武将的穿搭中比较常见,一般是将斗篷和盔甲固定在一起。


古代男子对“头巾”爱得深沉?

在古装剧中,我们总能看到扎头发的男性角色,所以我们认为古人会把“丸子头”扎起来,什么都不穿就出门。

但事实上,古代的成年男子极少将发髻赤裸的展示出来,越是有身份的人,就越不会这么做。

从兵马俑的形象可以看出,从秦朝开始,稍微有点地位的男人就开始在包头做头发了。

自汉代以后,成年男子就几乎不会裸髻了。


唐代流行戴幞头。


魏晋时期放浪形骸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连衣服都不好好穿了,头发却还裹得一丝不苟。


而且,古代男子还会像包礼物一样,在发髻外面戴不止一层东西。

比如明代,哪怕是日常服饰,也要先戴发带,再戴毛巾。

明 郭诩 朱子像

明代还流行一种整理发髻的网巾,也是戴在冠帽里面的。

到了清代,男性都开始剃发,除了道士之外就没人束发了,但这一时期的道士们一般也不会以裸髻示人。

可见古代男人对头巾的喜爱之深。

古人不穿能装银子的长袍大袖?

小时候看古装剧,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人穿长袍大袖子,袖子里的东西却不掉?

这一问题其实涉及两点错误:
长袍大袖和袖里装银子


古人的袖子的确是很长的,这一点在陶俑和古画上都有体现,毋庸置疑。


但在宽度上,虽然比现代要宽,但远不及电视剧中那么夸张。


宽袍大袖虽然仙气飘飘,但确实非常不方便,即使是不事生产的古代贵族一般也不会穿袖子这么大的衣服。


再来说袖里装银子的现象。

早期的古装剧里,经常会出现从袖子里掏出钱或者银票的情节,这在古代其实是很少见的。

因为一般古人出门只会带铜钱,不会带银票和银子这种大额货币。

和我们现在不挑支票买水果是一个道理。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啦~

你知道服装有哪些错误吗?来评论区告诉小银吧!

话题征集

在评论区留下你最想看的话题。如果你喜欢前三名的题目,就有机会入选小银的题目库,最终入选的墨者将获得本刊独家赠书~

作者: 来士普

编辑:莱士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131594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4
下一篇 2022-08-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