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基础步伐教程

杨氏太极基础步伐教程,第1张

杨氏太极基本步法 有那些

以杨泰济川的书架为例。步骤如下:

1.站姿——两脚打开,膝盖伸直,两个脚趾垂直于前方。意念百会穴、膻中穴、银辉穴连成一条线,垂直于地面,自上而下向脚底松弛。例如,拳击台的“预备”和“缩回”步骤就是站立步骤。

2.平行步-也叫开放步。双脚打开,宽度不要过肩。膝盖微微弯曲,脚趾微微弯曲。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挺胸坐臀。比如拳架的“横手”和“云手”都有平行步。

3.弓步(lunge)——弯曲膝盖,双腿平放在前方的地面上,膝盖不要与脚趾交叉。前腿要“膝尖但脚踝”。你的膝盖最好是垂直于地面的,这样可以保持你的膝盖向后弯曲平稳。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扣斜向45°左右。前脚承担70%,后脚承担30%。前腿要放松,臀部要放低,后腿要放松,臀部要收拢,这样身体才挺拔稳定。前后脚距离的宽度是20到30厘米,所以不能站成一条直线。比如拳架的“屈膝”和“动打”等步骤中有弓步。弓箭步的虚实转换值得注意。前脚发力表示前脚扎实,后脚发力表示后脚扎实。

4、侧身弓步——真腿屈膝下蹲。最好是膝盖垂直于地面,另一条虚腿伸向身体侧面,自然伸直,脚尖扣斜向45°左右。前脚承担70%,后脚承担30%。前腿要松,臀部要下垂,后腿要松,臀部要下垂。脚距的宽度为15至25厘米。比如拳架的“单鞭”和“扇通臂”的步骤都有侧弓步。

5.弓步似丁飞八——杨太极拳著名学者牛春明指出:一是要有一个角度像丁飞八(既不是丁也不是巴,像丁则角度不够,像巴则角度太大),以脚跟为准,前后脚夹角以45度为准;二、左右脚水平距离约为肩宽;三、前后脚距离约两肩宽;四弓步弓腿的小小腿必须直立(即小腿与地面垂直),最多不能超过脚尖;第五,后脚踢腿要直,但不能僵硬,脚掌要完全着地。

6、虚步——真腿屈膝支撑,另一条虚腿脚尖着地。后脚承担80%到90%,前脚承担10%到20%。伴有胸部后拉,腰部松动,臀部塌陷。后腿坐,但是前脚够空,可以踢出去。比如拳台上的《白鹤亮翅》《七星打起来》的台阶都是空台阶。

7、川字步——背后真腿屈膝下蹲,身体下沉,腰部塌陷坐稳。后脚承担70%的重量,脚尖扣斜向40°左右,臀尖、膝尖、脚尖同向上下;前脚承担30%的重量,脚跟着地,脚尖微抬。双脚分开半步左右,上身直立。背部吸气,小腹下沉。比如拳架里有“举手”“挥琵琶”等川字步。

8、定步——真腿弯曲半蹲,重心在弯曲的腿上,脚尖扣斜向40°左右,臀尖、膝尖、脚尖上下同向。另一条虚拟腿位于支撑腿的脚侧,脚的前侧。真脚承担80%,虚拟脚承担20%。臀部宽松,注意腿不要夹胯。比如拳架“水下针”有一个丁步。

9.“马步”——两脚平行张开,相距约三尺宽;屈膝下蹲,尾椎不能低于屈膝,否则会影响力量传递。大腿略高于水平,上身直立,腰部宽松,胯部塌陷,领弱,胯部宽大。两脚内扣,脚尖朝前,膝盖中间扣。比如拳架“云手”有“马步”。

10.半马步——身体前部面向前方,与前脚趾同向,后足横向向外撇40至45度。两脚纵向相距约2至3英尺,横向相距约15至20厘米。前脚承担40%,后脚承担60%。腰部塌陷,衣领无力,胯部松弛,身体挺拔稳定。比如拳击架“抓鸟尾巴”有一个半马步。

11.半马步——又称无马步,介于丁步和八步之间,既不像丁步,也不像八步,属于两种不同的步法类型。前脚屈曲约30至40度,后脚外卷40至45度。前脚承担40%的重量,这是虚拟现实的一种情况;后脚承受60%的重量。这是一种现实中有东西却没有东西的情况。半马步,不直向前,不侧向前,对腹股沟的吸吮效果更好,对腰部的放松和胯部的交叉也更好,促进了根部的力量和稳定性。比如拳击架的“上升趋势”有八步,关节桩的步型也有八步。

12.后插步——两脚距离约45至65 cm,重心移至前实腿支撑,另一条后虚腿在支撑腿后方做水平步,前脚掌着地,脚跟立起,支撑脚全部着地,脚尖向外卷曲,膝盖弯曲。左脚在前,称为左十字倒步,右脚在前,称为右倒步。七点重心在前脚,三点重心在后脚。放松双脚腹股沟,下沉。比如拳架的“动打”“放左脚”的过渡动作步骤,有后插步骤。

13、仆步——真腿弓膝塌陷,身体重心在真腿,承重70%至80%;伸直或稍微弯曲你的腿(取决于每条腿的灵活性,最好是自然的姿势)并放下你的仆人,整个脚在地上。放松坚实的双腿和腹股沟往下沉,弱化衣领,放松腰臀,放松胸腹。注意,两个脚后跟是分不开的。比如拳击架的“让开”这一步,就有仆人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86064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23
下一篇 2022-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