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以为有流量在手就万事大吉了,却从来没有想过流量不是一切。腾讯对电子商务垂涎已久。当时的拍拍,宣布永远不收费,用腾讯的各种入口导入流量。曾有舆论认为QQ的弹窗足以支撑腾讯的电商计划。现在想想真是可笑。对于电商行业来说,流量自然重要,但这也告诉我们,单纯的流量缺乏完整的购物生态系统,其大部分流量是无效的。
但腾讯似乎并没有完全吸取pat失败的教训,反而把钱压在了移动流行的微信上。所以今年腾讯以微信为核心,继续走QQ的老路,一味追求流量用户的刺激,也在试图用流量和所谓的海量用户绑架用户和他们的合作伙伴。本质上也是在走PC时代以QQ为核心的老路,就是误把社交流量当成电商的万能钥匙。
社交用户和数据是否真的是进入电商的必杀绝技。铁哥不敢妄加评论,但一定要看到最能刺激用户下单的是合理的购物情境。单纯的社交模式可能会带来一些电商转型,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再多的流量其实是无效的,也就是用户很难有动力让他们有在社交模式下购物的冲动。除非有孙订单、比价、海量产品、信用体系等因素构成的完整购物生态。另外,单纯流量导入的微信电商基本没有太大的戏份。这也是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一家在微信电商上有大作为的企业和成功案例。微信电商更多的被微信业务抢了风头,一个在朋友圈流传的面具。
但即使是有一点希望的微信业务,也缺乏平台监管和信用体系,导致以朋友圈为基础的微信业务几乎成为假货的重灾区。今天透露了从微信业务起源到收货到火热发货情况等。,所有店铺都是自导自演,编造各种GPS转换工具环游世界,照片在朋友圈广泛传播,都是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做生意。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的传播,点、线、面一步步的传播,其实和传统传销有很多相似之处。还被曝出受到了传销公司的青睐,成为了按数量分上下的传销工具。业务缺乏监管是无序的,最后甚至会伤害微信熟人社交的基石。当然,这不是腾讯希望看到的,但腾讯在pat的失败可能又要在微信上重演了。世界就是这么残酷。
腾讯这么着急推微信电商。主要原因是腾讯急于将自己的社交流量变现。毕竟,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持有如此大量的社交用户,是不符合商业规则的。一定要看到腾讯这么多年的失败,比如团购,比如拍拍,比如微博,比如Friends.com............................................................................................................................................
即使处处碰壁,也可以预见腾讯不会停止在电商领域的探索。它要面对的对手其实只有一个,阿里巴巴。
去年这个时候,整个舆论大多对阿里巴巴持保留态度,对阿里能否完成移动化的战略调整心存疑虑。但是今年的双十一以及手淘和支付宝的整个数据都表明,阿里在移动端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阿里已经基本度过了移动化初期的焦虑期,接下来他要从抢占市场转为防守。去年讨论腾讯是否能对阿里构成威胁或许有一定道理,但现在这种讨论几乎没有意义。
一、购物情况
阿里天生就有淘宝基因。用户去淘宝购物,阿里不用像其他品牌那样神神秘秘的做营销。也由此,阿里的流量购物转化率很高。目前阿里移动月活跃2.17亿。这2.17亿用户在阿里不是社交或者新闻,只是购物。
这也是阿里能把用户流量转化为购物的主要原因。
二、阿里完整的电商生态体系
电子商务不仅仅是买卖。如果仅仅是交易方式和物流渠道的改变,那么电子商务对中国商业环境的改变就被高估了。
阿里的信用体系,产品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对比,物流等渠道的优化,构成了一个健康完整的电商生态圈。特别是商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买卖双方相互制约、看得见的行为规范,信用评价成为用户选择商家的重要指标。用户对商家的选择不再仅仅基于平台的推荐,而是基于对商家的评价和横向纵向对比。
相反,微信服务号电商的横向纵向对比,商家信用体系的建立,都是持续性的问题,看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案。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小微网站电子商务。微信负责提供用户和流量导入,但在一个不健康的生态下,用户很难激发购物冲动。
其实如果腾讯不着急,不对微信自然成长提出太多希望,也许微信真的可以在移动电商有所作为。现在微信被腾讯赋予了太多的使命和责任,所以微信别无选择,只能走QQ的老路,也就是以微信为核心,把整个腾讯战略塞得满满的。于是,我们看到微信在做社交,做电商,做本地生活服务,提供理财,做电商入口,做游戏...甚至有些产品是腾讯其他产品的现有服务,但还是给了项伯微信。缺乏生态建立,而只追求大而全的产品是腾讯的老问题。
这么好的微信电商概念,迟早会死在这个老问题下。
关注铁哥客家微信平台:科技说微信号:keji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