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贫困人口这个词火了

隐形贫困人口这个词火了,第1张

“佛系青年”这个词还在我耳边回响,没多久同龄人就“嫌弃”你了。“隐形穷人”这个词火了。根据互联网的定义,隐形穷人是指“那些看起来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实际上很穷的人”。

“如果能买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吃完牛油果再吃藜麦;100块钱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不痛苦;当你有健身的冲动时,你就得办张年卡。总之朋友圈光明美好,口袋空空也一样。‘吃土’是常态,我们拿出了十八般武艺,在细腻的道路上尽力而为。”在《隐形贫困人口》的相关评价文章中,将“隐形贫困人口”认定为“无节制自我消费的结果”,正是因为他们想变得富有,才过上了贫穷的生活。甚至有人认为“隐形贫困人口”与之前流行的“月光族”、“啃老族”没有太大区别。

但是把年轻人的“穷”归咎于消费主义和无节制消费会不会掩盖一些东西?比如很多年轻人“很穷”,不是因为他们在吃喝上花钱,而是因为他们真的很穷。即使有些年轻人把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吃喝上,这仅仅是因为他们热衷于消费,还是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是消费热情导致贫穷,还是因为贫穷而消费热情?

总之,一个热词背后往往有重要的社会心理信息,“隐形穷人”的理论景深值得研究。

大众传媒时代的“贫困感”

我身边一个50后的学长,对年轻人老是说自己“穷”“丧”很不屑。在他看来,物质生活好,年轻人在蜜罐里长大,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福气,也有一种矫情的能力。他说,在他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岁月里,物质匮乏、衣食不足、饥饿是家常便饭。现在年轻人能享受到的丰富便捷的物质生活,是他们那一代人想都不敢想的。现在的80后、90后、00后怎么总觉得自己这一代人是“最不幸的”?

这位长辈的质疑,虽然有代沟,但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自称“穷”是怎么回事?这与其说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矫情。相反,老一代人和年轻人对“贫穷”有不同的理解。在老一辈,贫穷意味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但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贫穷不仅仅意味着吃喝,还意味着吃喝,甚至更多。那么,年轻人的贫困门槛是如何被不断抬高的呢?

这里要强调的是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对年轻人观念的影响。我们进入了一个大众传媒时代,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塑造着人们的认知。文化学者南帆指出,“现代社会的标志是我们被抛进了大众传媒组织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感。几份报纸、几个电视频道或者几个网站,铺出了一个广阔世界的假象。”而这种错觉的核心就是各种幸福生活的神话。阿兰·德波顿在他的《身份焦虑》一书中写道,“报纸和舆论无休止的鼓噪,让生活在底层的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永远有机会爬到社会金字塔的顶端,成为实业家、大法官、科学家甚至总统。这种无限机会的论调,一开始可能会给人一种盲目的乐观,尤其是对于那些底层的年轻人。”

“观众劳动”,英文观众劳动,是斯迈思在1977年提出的。他认为,业余时间看电视、看报纸的“观众”实际上是为广告商工作的,是由广告支撑的传播行业生产的特殊商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没有对传播系统的经济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大众传媒的主要目的就是产生这种学习和消费受众。

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成功人士的故事所包围。哪个小伙子年薪5万,哪个小伙子创业成功,成为亿万富翁;甚至电视上的广告也在不断宣传中产阶级的一种生活样本:有阳光的别墅,漂亮的妻子做家务,孩子们快乐地玩耍……

我们身边有太多的幸福神话。于是,知名作家韩少功说,“每个人都能找到足够的证据,找到自己的贫穷”。相比胡玮炜,年薪30万的码农就差了;比起北京三环有套房的人,三线城市有套房的人就差了……“人们从现代文化产业中获得了太多的感性和知识设备,也从文化产业中接受了太多关于人类幸福的神话,所以特别容易自我感觉模拟练习,直到心理上伤害自己”。

也就是很多年轻人嘲笑“隐形贫穷”,其实并不一定是真的贫穷。他们的“穷”可能来自于媒体时代的文字感染和广告后遗症,来自于与幸福神话的对比和比较。“这个社会的媒介技术已经市场化或者权力化,被资本化的权力或者权力化的资本所控制。”只有在权力和资本之间媾和,创造幸福神话,才能不断刺激观众的“贫穷”,激发他们的消费冲动,让他们愿意成为“听话人”去消费。

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些人自嘲是“隐形的穷人”,但真的有可能是一种做作,是一种夸张的心理自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71235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3
下一篇 2022-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