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天不打仗

古代夏天不打仗,第1张

炎炎夏日,没有风扇,也没有空音。我真的不知道这个夏天该怎么过。宫廷电视剧《后妃》里,夏天的时候,仆人把碎冰放在一个大瓷罐里,放在主人的房间里降温。电视剧《雍正王朝》也有同样的情节。

其实真的不是编剧编的。参考各种史料,除了赤膊之外,古人在如何避暑上花了不少功夫。

防暑利器:静坐、赤膊、开裆

人们常说,心态平和自然会让你变得冷静。唐人白居易有首《消夏》诗:“消夏累,何以坐院?”

王维也有抱着古琴在竹林里席地而坐的经历。“眼前什么也没有,只有青峰窗下。散热导致冷静,清凉导致房间空。”但是更多的社会底层的人需要每天为了温饱而工作,不能像他们一样坐着无所事事。

根据古代流传的一些画,“赤膊”也是古代男子夏天流行的。根据其他专家的研究,有些朝代的妇女在夏天穿“开裆裤”。古人外面穿深衣(就是一种上衣下衣连体的衣服),里面经常穿胫衣。它是裤子的原始原型,只有两条裤腿,裤腿上端用带子系在腰部,没有裤裆。

这种开裆裤不仅穿,前后“衬裙”都穿在外面。

防暑利器二:天然“冰箱”[h/]

早在周朝,古人就开始用冰库储存冰块。后来有条件的人会在家里建一个冰库,冬天收集储存冰雪,炎热的夏天拿出来降温。那时候家里有个储冰室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就像现在的豪车和房子一样。

比如明清时期的北京,“每隔三九、四九天,削冰蓄冰就是一件大事”。在夏季,向故宫、衙门、寺庙送冰是一项重要的官营经济活动。清代冰室掌管工部督水官署,统称为“官窖”,专门用于宫廷、皇家庙堂坛和政府用冰。

另外,冰块取出后会放在一个特殊的容器里——冰镜,多为陶器或青铜器。用的时候把食物容器放进去,然后盖上冰块,盖上盖子,这样可以让食物或者冷冻饮品保持新鲜。

对于普通人来说,消暑的“冷空气”主要来自一口井。在井里放一个大骨灰盒作为保鲜食物的“冷藏室”;或者把食物放在一个篮子里,用绳子捆起来,存放在地下。

防暑利器:人力风扇

古代普通百姓用竹扇纳凉,达官贵人家却少有人力转动的扇子。

一个扇叶装在一个轴上,轴中心绑着一根绳子。仆人拉动轴心上的绳子,扇叶就能转动,带来阵阵微风。

另外,还有一种更高级的消暑方式叫做“冰盘”,效果绝对不逊于今天的空音。

从冰库里取出冰块,放在一个大陶罐里,在冰块上放一个可旋转的扇形道具。旋转时,让冷气传遍整个房间。在古代可以称为“空调”。

防暑利器:防暑冷饮

在古代,第一种防暑饮料就是井水。汉代出现了蜂蜜水,即在水中加入蜂蜜等饮料,非常流行。

传说汉末枭雄袁术非常爱喝这种饮料。袁术死的时候,正好是一个炎热的夏天,他想喝一杯蜂蜜水,但是军队当时找不到蜂蜜。仆人端来一杯水,袁术叹了口气,“我袁术怎么会到这个地步?”他吐血而死。

隋唐开始后,类似于现在的保健饮料开始出现,称为“引子”。将紫苏叶、麦芽、甘草等中药和水果煮成茶,放入容器中随时饮用。在解渴的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消暑的功效。

就像今天大街小巷都有冷饮茶叶店一样,当时的“饮品店”还挺火爆的,有的饮品店可以先喝后付钱。

防暑利器:清凉衣物

作家孟慧写过一篇文章《李清照的时尚》(收入《潘金莲的发型》),描述宋代女性流行的服装样式是“后背+抹胸”,即双排扣长衫,配以贴身抹胸。

“女性也习惯穿薄纱或纱背,肩膀和手臂藏在轻薄的纱里。这种时尚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诗人王建在他的《宫词》中描写宫廷服饰时说:“对爱情来说太多了,对爱情来说太少了。“罗本已是以轻薄取胜的面料,宫中人仍嫌过重,而偏爱穿‘轻容’——据记载,‘轻容’意为‘无花薄纱’和‘最轻纱’(宋《启东野话》)。”可见当时宫廷女性的时尚是炎热的夏天穿抹胸,外罩可见肌肤的薄纱长衫——别说是强奸公主了,所有忠厚贤惠的女人都穿这种清凉的衣服。《簪花仕女图》描绘了晚唐五代贵族女性的妩媚风姿。

然而,穿衣“薄、露、透”并不是抵御酷暑的唯一指标,裸露肌肤的穿衣方式也并非贯穿中国历代。夏天穿衣,还得有清凉的料子。柔软轻薄的纱,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一种夏布,多为高档轻薄的丝织物。什么是真正的男女通用,高高低低,还是棉麻面料。

出自韩非子《五苦录》,说帝尧是“冬有麂皮裘,夏有葛藤裘”,大概说明祖先很早就肯定了葛藤织物的凉性。但后来,苎麻更受欢迎。季孙先生在《中国的物质文化》一书中介绍了这种植物,被欧洲人称为“中国草”。是中国特产的优良纺织原料:“苎麻织物洁白清爽,清凉无汗,广受欢迎。”可贵的是,苎麻衣服吸汗快,散热快,干得快。

苎麻布绰号“夏布”。这种上好的夏布又软又轻。据说最柔软的堪比丝绸薄纱,是皇室用的高级布料,而粗夏布又粗又硬,穷人穿,又便宜。粗与细的区别在于手工纺织加工技艺,这也是夏布制作技艺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

防暑利器6:洗澡提神

古人洗手,洁身,用“浴豆”,相当于肥皂。它在汉晋前后的富裕家庭中很流行。豆不是豆,而是加了各种香料和香草的豆粉。制作浴豆几乎是从人口中抢食。如果不想这么奢侈,也可以用皂荚,也就是皂荚。到了明清时期,肥皂基本上取代了浴豆,比如茉莉皂、玫瑰皂,成分很多。与今天的肥皂的区别可能是“纯天然”!

洗澡后可以涂爽身粉。《明史》中有“发汗红粉”的记载。主要成分是滑石粉,辅以心红粉、轻粉、麝香,“衣身、香肌、促汗”。它最适合夏天。添加“心红”,这是一种从水银中提取的红色色素,为了贴近人的自然肤色。“浴过华清二号汤,红棉粉会使玉肌凉”(陆游《浣溪沙》)。所以香粉爽身粉应该是女性专用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71232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3
下一篇 2022-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