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教授

曾仕强教授,第1张

曾仕强一生为人师表,著有《易经之谜》《易经智慧》《道德经之谜》《胡雪岩启示录》等数十部著作,尤其是《中国式管理》理论。

在大陆,曾仕强因为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讲授易经而为公众所熟知。

当时有一部分中国人认为《易经》是一本算命的书,是一种封建迷信,在很多人看来是“文化渣滓”。

通过讲座,曾仕强向普通民众解释了这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总源经典,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因此成为第一位登上《百家讲坛》的台湾省学者。

虽然他在《易经》、《道德经》等文化经典中有过诠释,但曾仕强最突出的标签是世界上第一个中国式管理人。

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管理呢?按照百度百科的概念,是指将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与中国管理哲学进行恰当的应用,并充分考虑中国文化传统和心理行为特征,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曾仕强并没有对这种中国式管理做出最标准的定义,一般可以理解为将中国哲学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和运营中。他曾强调,这一理念的最大贡献在于管理思想和理念。

读过管理学基础知识的人都会知道,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的人、财、物、信息等相关资源在特定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合理配置和整合,以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动态过程。

按照这种说法,管理应该不分国籍、国界、种族和性别。只要涉及到组织一群人有效实现目标,这种知识就具有普适性。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打开国门,引进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就是因为没有差异。

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中国式的管理,自然也就没有美式的管理,英式的管理。

但是,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毕竟管理过程涉及到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自然需要了解这些人所处的民族、文化、习俗、思想、环境。

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自然是有利于管理的,所以中国管理似乎又可以说得通了。

尤其是面对中国人固有的“国民性”或“劣根性”,从理论上讲,中国哲学当然可以在管理上有所作为。

曾仕强正是看中了这一痛点,推出了“中国式管理”。也被一些人誉为“中国式管理之父”。带着好奇和求知的态度,我读了许多曾的作品。

翻看了很多资料,心里五味杂陈——曾经好像讲了很多东西,但仔细想想,好像也没说什么。突然想起了自小看过的心灵鸡汤。小时候很兴奋,但实际上并不能应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总之,心灵鸡汤全是胡说八道!曾仕强所谓的中国式管理不仅仅是管理的“心灵鸡汤”。

中国一直重视伦理和政治,但缺乏证据和逻辑。所以美好的理想往往因为方法论的缺失而成为莫名其妙的幻想。

就像中国有句关于“大同”社会的名言,“大道之行,天下公。”天下公,自然是美好的愿望,但如何才能实现这条道路呢?我不知道!

中国文化中有理论没有方法的问题,而曾仕强植根于中国哲学的理论必然难以独善其身,他会自觉不自觉地走进这样的迷宫。笔者从网上找到了曾仕强的一些名言和管理思想——

中国人不会管理,只会管理。

只有什么都不做,我们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组织的功能是聚合人的力量,进行协调。

世界上最情绪化的人是中国人,中国人最擅长管理情绪。外国人做什么都按规矩来,很少有情绪。

美国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日本管理是集体主义,中国管理是我们常用的互动主义。

西方人讲能力,中国人没有。我们讲技巧,那些有能力但没有能力的人迟早会出问题。什么是技能?能力加上受大家欢迎就是本事。

这里就不贴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查一下。

多么不稳定的记录!仔细咀嚼这些话,不都是“正确的废话”吗?所谓“管理思想”,要么是在玩文字游戏,要么是在重新诠释传统观念。

最重要的是,曾的所有理论都是支离破碎的,缺乏系统的、全方位的架构,缺乏实战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因此,即使它们听起来是正确的,但企业管理者真的不可能应用它们。

所以,曾的学问,就像中国的玄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2004年3月,曾仕强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做管理培训,提出了“中国式六字管理”

困境——一切都是相对的,存在一些矛盾;两者兼顾——统一矛盾,共同思考;合理-此时此地寻找一个合理的决定。

看起来合理吗?看完之后很佩服,但是哲学本身比较模糊。企业的主要目的是形成组织执行力。思想共识自然应该简单明了,稀里糊涂的观念显然背道而驰。

所以,如果你说他说的不对呢?那绝对是谎言!如果你认为他是对的?但是知道这些大词对你有什么用呢?

有时候中国人喜欢给中国国情加一些概念,好像什么都需要有中国特色。

但其实我们在很多事情上和别人没什么区别,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政策,还是民族特性。愚者一味强调国情,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曾仕强仍然受到这么多人的欢迎呢?他的中国式管理到底是真学问还是伪命题,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中国传统是应试教育;

在中国,老一辈受各种运动洗礼,没有文化,下一代为了改变命运,想尽办法去考试。所以对“四老”自然没什么兴趣。

这时,有人出现告诉你,“这些不是四旧,而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然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动地向你解释父母从未教过你的处事哲学。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重人情、讲关系的社会里,如何做到举止和谐,如何与领导同事保持良好关系,如何做出人生重要抉择,如何做到清醒和感恩?

更何况,如果真的让一个人去读《易经》和《道德经》,大多数人都觉得古文晦涩难懂,更别说从中汲取智慧了。

所以在这方面,喜欢自己讲过的东西的学生,要么是没读过多少古代经典的学生,要么是没时间了解传统文化的管理者。

二是国学的兴起和重新重视;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经济政治改革失败后,中国人在文化中找到了源头。

因此,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华民族开始了一场“推翻孔店,提倡科学民主”的历史浪潮,在文革时期达到高潮。

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挂在轨道上的,是我们在对“全盘西化”的执着呼唤中,实现了从衣食住行到意识形态的全盘西化。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西方意识形态和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下,一方面中国经济实力空前强大,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逐渐被重估。

此时此刻,中国非常需要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国学热”也在社会上迎来了一波积极广泛的共识和影响。

经典的讲学自然成为全国各地流行的文化事件,于是产生了易中天、于丹、曾仕强等人。

这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强大了,国际地位也提高了,需要文化成果甚至出口。他们熟读经典,出口得法,于是简单粗暴地借用古代文化术语炮制了“中西式”的糖衣炮弹。

其中曾仕强是非常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的融合,除了易经,还包括翟讲的鬼谷子。

BLACKPINK在百家争鸣的文化花园中的出现引领了潮流。他巧妙地将中国哲学的智慧与企业管理结合在一起,却能自圆其说。但其实大部分只是理论上的。

仔细分析用曾仕强中国传统文化指导管理的企业,包括蒙牛、海底捞等知名企业,都说是劳动密集型。

这些企业希望依靠传统文化中“爱与忠诚”等底层价值观和简单的口号来团结普通员工。但是,如果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我没听说过BAT哪家公司需要用传统价值观对员工进行大规模洗脑?

其实说到中国式管理,真正处在全球化和转型过程中的企业家,才是真正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比如海尔集团张瑞敏写的《中国式管理的三个终极问题》。

他提出的三个问题,至今犹在耳畔。第一个是如何根据中国国情进行管理。二、信息时代如何做管理创新;第三,海尔自身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探索。

文章提到了很多思考,但核心是如何让中国企业更好地创新参与国际竞争,这才是中国管理真正的探索。

而不是简单套用所谓的中国传统经典或者引用几句古代名句,实现中国式管理。

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上帝的属于上帝,凯撒的属于凯撒”。

让管理回归管理,让经典回归经典,把两者混为一谈,制造出所谓的“中国式管理”,对管理没有帮助,也误解了经典。

如果中国哲学真的这么有效,那么古代那些读诗读经的学者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吗?显然不可能。

所以,继承民族的经典哲学和思想没有错。中国历来讲究“内圣外王”。我们对中国古代哲学在未来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毫不怀疑,但如果把中国哲学的所谓话语,功利地运用到企业管理中,那就太可笑了。

至此,所谓中国式管理的错误似乎就要出来了。那么,曾仕强先生最终是如何得出最终结论的呢?很难公正地评价一个人。知乎上有人问“如何评价曾仕强?”

正面回答:初中时有幸接触到曾老师的讲课视频,从此脑洞大开。这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智慧的点播。真的感觉是“想通了”。

否定回答:我曾经根据自己真假人生经历和书本知识,在大众面前大谈智慧和道理,目的就是为了骗小孩子把钱装进口袋。

有一个答案值得玩味:“知乎,知乎是讲知识的地方,但曾总讲智慧。你问错地方了!”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曾仕强的学长黑,言外之意是他说的话没什么知识和含金量。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曾仕强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毕竟他读过那么多名著。

智慧是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不管曾仕强的发言是否合理,只要我们从中有所收获和感受,我认为这个学习过程终究是好的。

对于一个深谙学问的老先生的成就,没有什么苛求和怀疑的,但被冠以国学大师和中国管理大师的名号,未免有些夸张。

如果你冷静地想一想,《曾仕强》是一部思想上的新作吗?曾仕强对中国研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曾仕强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吗?

我不这么认为!他拥有的是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谐的哲学,孜孜不倦的教育。他在商业上很成功。

曾经以780万元的版税收入,位列作家富豪榜第五,足以证明他的成功,但商业上的成功不足以说明他的理论成就。

我没有任何关于曾仕强的个人传记,网上也很少有关于他生活经历的介绍。从各种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好老师,奉献一生,为人师表。

老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80多年来,他致力于中西管理学的比较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自己的阐释,也为无数不太懂、热爱知识的人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因此,在他即将离开的时候,我们向他致敬,向他表示感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7084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3
下一篇 2022-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