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星际穿越》硬伤很多,但被有些人誉为神作,而《流浪地球》也有硬伤,就会被一些人喷呢,你怎么看?

有人说《星际穿越》硬伤很多,但被有些人誉为神作,而《流浪地球》也有硬伤,就会被一些人喷呢,你怎么看?,第1张

《星际穿越》和《流浪地球》都是科幻电影,都属于所谓的硬科幻电影。

我对硬科幻电影的理解是,应该符合以下两条原则:

1.影片中的情节不能违背既定的物理定律,也不能违背我们对宇宙牢固确立的认知。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科幻不是玄幻。在硬科幻电影中,现有的物理定律是不可违背的。天上飞的超人和动动手指就能毁灭世界的灭霸,实际上违反了现有的物理定律。两者其实都像《西游记》中的孙武空一样是艺术加工的产物,所以要求他们的行为符合物理规律是不科学的。目前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是基于对现有宇宙的观察。虽然关于现存宇宙的形成有很多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我们对宇宙的客观认知之上的。如果真的有上帝,或者天使,那绝对不是硬科幻电影,因为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并不包含这些东西。

2.未知的物理定律和关于宇宙的猜想应该来自真正的科学,猜想的基础至少应该得到一些“受人尊敬”的科学家的认可。

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一些人不高兴。科学家认可的猜想为什么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其实原因很简单。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比如理解和猜测黑洞。霍金的猜想肯定比一个高中没毕业的民科更靠谱。虽然很多民科都号称超越了爱因斯坦,踩死了霍金,但要达到霍金的水平,至少要把霍金和他在数学上比一比。一个连微积分都不懂的人,如何对黑洞的物理性质进行深入分析?

回到电影,为什么这部电影星际很牛逼?这是因为早期电影的情节基础和剧本大纲都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基普·索恩推动的,他实际上是电影编剧之一。诺兰接任导演后,不得不向索普讨教整部电影情节的物理学基础。在沟通过程中,导演需要根据剧情需要对剧本进行修改,也需要问索普哪些地方由于物理规律的设定而不可避免,哪些地方可以修改成更适合电影表现的剧情。以上两条原则也是索普在制作剧本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定下的原则。诺兰接手电影后也支持这两个原则。

索普和诺兰在片场讨论。

这部电影的硬科幻到什么程度?电影《卡冈·图亚》中巨大黑洞的视觉效果被索普设定为1亿个太阳质量。黑洞的视界半径是1.5亿公里,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黑洞半径。首先,不考虑吸积盘的影响,根据一个快速旋转黑洞的设定,双负公司做了一个黑洞的图像。

可以看到黑洞的一边被旋转的方向扭曲了。

但考虑吸积盘的作用后,就不一样了。吸积盘黑洞从周围恒星和其他地方吸收的星际物质,在落到黑洞时,受到磁场和引力的双重作用,会上升到极高的温度,变得非常明亮。吸积盘本身类似于土星环,但光线被黑洞的引力扭曲了。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环,而是电影中上下两个火环。

由于黑洞的引力作用,吸积盘向上发射的光绕过黑洞,从上方进入我们的眼睛,而下表面的光绕过黑洞,从下方进入我们的眼睛。事实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黑洞我们这边的吸积盘,还可以看到黑洞背面的吸积盘。这个黑洞的视觉效果是索普计算出来的,数学模型发给特效公司,特效公司实现了。这也是目前对黑洞最准确的直观描述。

但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的认知水平,影片并没有表现出多普勒效应引起的光频变化。朝着我们旋转的左侧吸积盘应该是蓝色的,比较亮,远离我们旋转的右侧吸积盘应该是红色的,比较暗。如果影片有这样的表现,估计会有更多的观众感到困惑。

影片中有很多细节,尊重科学设定。在库珀遇到布兰德教授之前,教授写在黑板上的方程是描述超场的数学方程。黑板上的这些方程都是索普确定的,自己写的。

索普在电影中亲自把方程写在黑板上,笔迹与电影中老教授的慵懒文笔相称。

电影里笔记本上方程计算的笔记是索普写的,他问了两个加州理工的学生。一封是年轻女孩写的,字迹优雅,很适合库珀记笔记的习惯,另一封是男孩写的,老教授的慵懒风格。

当然,电影中也有硬伤。曼星球上的云其实是冰冻的硬云,飞船会蹭掉一块。我觉得这无论如何都不合理。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中国科幻片的一个里程碑,但个人认为它的成功主要在剧情推进和特效展示上,符合真正商业片的规律。如果你看过《流浪地球》原著,就可以知道原著的主要矛盾是流浪地球过程中人类之间的勾心斗角,科学家的怀疑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导致地球上的人类发生政变,把主张与地球一起流浪的人活活冻死。这种矛盾在电影中是不存在的。

小说中利用木星引力的弹弓效应过程非常成功,两页就过去了。为了制造剧情冲突,电影虚构了木星引力异常的原因,但并没有对引力异常给出合理的解释。这部小说以外的电影的情节变化导致了许多奇怪的错误:

1.电影中,地球进入木星引力,进入罗氏极限。实际上,因为木星是气态行星,所以洛希极限在木星的大气中。而电影中给出的罗氏极限距离就是太阳的罗氏极限值。在李永乐,这位老师在西瓜视频课程中做了详尽的讲解。

2.电影中为了特效,引力弹弓反方向进入,使得地球从木星公转方向的前方接近木星,成为引力减速。

3.地球和木星的体积悬殊太大了。两种气氛混合在一起,电影里就不会有爆炸力了。而且在两种大气混合的初始阶段,由于大气的剧烈扰动会产生大量的闪电,在一系列没有照明的小规模爆炸中会消耗氧气。

当然,这并不妨碍《流浪地球》成为一部伟大的科幻片。只是电影编剧的科技素养有待加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70335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2
下一篇 2022-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