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怎么评价

论语怎么评价,第1张

如何评价论语

老石来答,说了一通狂言。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

《论语》原本只是孔子弟子和再弟子的零星记载,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大概成书于战国初期。那时候我也没想过以后要出书。孔子死后,经过几代,年轻的弟子们编辑整理了各种笔记。韩曙《文艺志》原文说:“《论语》之所以叫《论语》,是因为主人根据《汇编(lún)》编的。”“伦”在古汉语中是“秩序”、“排列”的意思。也就是说,年轻一代的孔子把零散的笔记整理成有组织的语录集,所以取了《论语》这个名字。全书共20篇,492章,约15000字。主要是以参考书目的形式。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大致反映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论语

《论语》看起来有点杂乱无章,因为里面的内容既有直系弟子记录的孔子的话,也有弟子记录的自己老师的话,而且老师不止一个。在派别划分和抄书的过程中,版本的差异又出现了。所以《论语》在汉代以前有三个版本:《古论语》、《鲁论语》、《齐论语》。《通俗论语》是由《鲁论语》和《古代论语》汇编而成的版本,称为《张厚论》。

张厚,西汉的张瑜。他读书的时候,齐鲁有两个学派的《论语》,古代的《论语》是从孔子家乡的墙上拔下来的。后来,他奉命教太子读书,把《论语》重新整理,编成教材,名为《论张厚》,流传至今。我们现在正在读的《论语》是《张厚论》。当时为什么不用《论语》、《鲁论语》、《齐论语》中的一部作为教材,而另编一部?原因是他自己学的是《论语》,汉元帝小时候学的是《论语》。在“君臣天地之师”的原则下,老张耍了个小聪明,自己编了一本《论语》。后来太子继位,也就是汉成帝。结果,升到了最高层,成了一名官员,并取得了侯的崇拜。由他编辑的《张厚论》就这样独霸天下,成为后世两千多年的主流版本。

在张厚

那么如何评价《论语》?老石从三个角度为你分析:

1.传统中国人眼中的论语。

《论语》一开始并没有很高的地位,从汉代开始主要作为儿童的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地位一开始并不是很高,最多只能算是“子”,比如老子、墨子、孟子、韩非子。他们的著作在图书分类中称为“子书”,如老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意为“莫老师的私人著作”和孟的专著“在儒家体系内,《论语》和孟子一样属于子书,在《经》、《世》、《子》、《纪》四个等级中,《经》是最高的。所以在儒家经典中,五经的地位最高,分别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周易》。这是因为《五经》不是私人著作,而是周代的王官学,是官方的学术,相当于马列主义的原著。后来即使《论语》《孟子》升级为经典,地位也不如五经。南宋前后,朱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称为“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相当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思想和代表。

马克思恩格斯的毛主义思想

随着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学说成为治国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科举考试以来,《论语》等儒家经典成为必修科目,《论语》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谓四书熟,秀才足。因为熟读《论语》等儒家经典是走向繁荣的必要条件。前面说的张瑜这辈子的财富,是出自《论语》。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二、外国人眼中的《论语》。

黑格尔评论《论语》说:“我们看到孔子和弟子的对话,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性的道德,我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民族都可以找到,而且可能更好。这是一个没有突出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世界上一个真正的智者,他身上没有思辨的哲学——只有一些善良的、伟大的、道德的教训,我们从中得不到什么特别的东西。西塞罗的《论政治义务》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都丰富,都好。根据他的原著,我们可以断言,为了维护孔子的声誉,他的书最好从来没有被翻译过。"

对于这种赤裸裸的歧视,老石首先表态:反抗帝国主义!打倒一切歧视中国人民的洋鬼子!老石没有读过西塞罗的《政治义务论》,不能像黑格尔那样比较,但他说的《论语》不是思辨哲学。孔子是从地下回来的,这恐怕很难说。我们中国人一直不喜欢空这种无用的思辨哲学,孔子也是。的确,《论语》里记载的都是一些世间琐事。人物众多,思想混乱,在外国人眼里估计少得跟水一样。给人的感觉是宗教不像宗教,哲学不像哲学,没有西方人喜欢的东方神秘主义的成分。所以《论语》在西方人眼中的地位很低,恐怕比《易经》和《孙子兵法》要逊色很多。

打倒帝国主义

三、老石眼中的《论语》。

第一,《论语》是自古以来所有中国人共同的精神法典。《论语》是原始儒学的精华,是中国近2500年来使用最广泛的基础教材。中国人研究这本书2500年,使用这本书2500年。中国古代的学者不得不把《论语》背得滚瓜烂熟,在现代的教科书里,《论语》也不低。当初,”孔子说,“学的时候不说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道就不要绅士?“可以说,每个人都知道。这样一本15000字左右的小书,为语文贡献了几百个字:边学边学,乐在其中,学古为今用,学新为今用,为时已晚,既往不咎,乐极生悲,见思齐,见义勇为,守信用,中庸之道,察言观色。。。。。。等一下。这些所有中国人日常使用都不知道,不遵守就学会使用的文字,构成了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密码。其中,谦和的义词也已经深深嵌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其次,《论语》塑造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君子。君子本来就是一个身份概念,君子是贵族,小人是平民。在《论语》中,孔子把君子和小人定义为人格概念。时至今日,如果你夸一个人是君子,他会很开心。如果你说一个人是小人,后果会很严重。这种共识从何而来?出自《论语》。《论语》提到“君子”超过100次。如何做一个君子,很清楚。做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君子,是中国传统的人格理想。

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第三,《论语》中的人际伦理观构建了中国古代社会,并仍在影响着现代社会。古代中国幅员辽阔,民族复杂,人口众多,绵延两千多年。是如何维护的?是《论语》等儒家经典塑造的共同概念。“仁、礼、智、信、柔、诚、俭、忠、孝、勇、诚”等等。什么是仁?是仁与人的关系。《论语》说,仁者爱人,仁的本源是血缘关系,即从一个人如何对待父母、兄长,推导出如何用同一套逻辑对待朋友、上司、君主、国家。这一套家国同构的政治追求,对维系中国古代庞大的社会政治体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如何看待和研究《论语》?《论语》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现代人还有现实意义或作用吗?老石这种求一打的话,也帮不了多少忙。如果你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研究民族文化的根源无可厚非。然而,只是王力可小波对郭雪的类比,郭雪的口香糖被中国学者嚼了又嚼,嚼了2500多年,也没有味道。在研究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人力是一种浪费甚至是一种犯罪。毕竟《论语》的所有拙见,无论是伦理学还是社会关系学,都与现代社会发展起来的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完整合理的理论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再高深的学问也不值得跪拜。中国人对圣贤之学的态度是如此可笑。你看,现代物理学家会把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背得滚瓜烂熟,会在香案上膜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们会发展更先进的现代科学?

不要把孔子当圣人,所有的理论都要发展和超越。

老石又说了一句:少学国学和理科。现在武术被称为武术,中医被称为中医,三字经和弟子规被称为国学。只有“国”字的东西是中国人的g点。如果你敢表现出一丝不敬,你将面对唾沫和砖头齐飞,拳头和耳光,这将很容易上升到热爱祖国和尊重祖先的道德高度。我不是说我不尊重传统文化。我想有选择地接受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百年前,先贤提出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德赛先生。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你要好好保养自己的大脑。不要被一些神秘的东西一遍一遍的格式化,你就无法用磁共振扫描你大脑中的白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70324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2
下一篇 2022-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