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历史上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第1张

曹操,作为“古今第一奇人”,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乱世奸雄”的名号流传后世,妇孺皆知。曹操一生成就辉煌,但背后的评论褒贬不一,官司无数,说他聪明绝顶。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他生前的一举一动都与三国历史的走向有关;他死后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经历了建安时期从一个杰出的“英雄”到“汉奸”的演变。没有当皇帝的心,给后人留下了骂名。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其实对著名政治人物的评价应该有一个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我看来,曹操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他一生的主要活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他虽然镇压了黄巾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印记,但也是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我们先来看一下曹操生平概述,然后分四个部分详细讨论。前三部分是曹操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贡献,第四部分是对他的评价。

纵观曹操一生,从起兵之初,到死于洛阳,三十多年来,他一直把统一全国作为自己的政治使命。他虽然没有完成统一的任务,但凭借其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平定了北方的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以来的长期军阀割据,统一了北方。黄河南北的封建秩序得以恢复,那一带的人民获得了安定的生活,从而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了实现、维护和巩固北方的统一,曹操率军平定乌桓,稳定边疆。曹操统治北方期间,实行了打击豪强、整顿选举、改善吏治、屯田垦荒等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团结、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进步措施,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汉末以来的腐败现象。这些措施的实施虽然是出于曹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秩序的需要,但对稳定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一、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打击豪强,整顿选举,提倡节俭,开垦土地出租(1)曹操镇压豪强——对重新建立中央集权起了重要作用。曹操自始至终贯彻镇压和打击霸道豪强的政策。他不仅蔑视洛阳北部的权贵,还杀了太监简硕的叔叔,使得“京师”井然有序。而且他在河北消灭了袁绍父子的割据势力后,还专门颁布法令,禁止兼并豪强,积极恢复社会生产,减免农民的赋税和地租,禁止豪强对农民的敲诈勒索,限制贵族地主阶级的特权。

(2)曹操整顿选举制度——出现了“谋士如云,猛士如雨”的局面。曹操大力整顿选举制度,打破了东汉以来过于注重门第的传统,实行“任人唯贤,任人唯贤”的政策。他三次下令征讨人才,提出“不可扣留人才”、“不可轻忽人才”。哪怕是“不仁”、“不孝”,有治国之术、用兵之术的人也要用。这在东汉末年是非常开明和进步的。有些人出身卑微,或者“以屈辱为名,不过是在笑”,但只要有才华,就会被提拔使用长处。

他“拔于禁,自得于阵势,带张辽、黄旭于陆吾,皆有建功立业,列为名将;拔剩下的微妙,作为牧羊人,数不胜数”。

于是,曹操军中出现了“谋士如云,将军如雨”的局面,这对曹操统一大业十分有利。同时注意改善官员管理,严格奖惩官员,使当地出现了一批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勤于政务的官员,战后北方饥馑伤残的局面迅速改观,出现了官民都积了一些钱的新气象。

(3)曹操提倡节俭——曹植的妻子因违反规定穿着华丽的衣服而被活活“赐死”,曹操提倡一切丧礼都要节俭。王诜在舒威说他:

“雅俭不华丽,后宫衣裳不锦绣,侍御鞋履不唯一,帘幔垂帘,坏的补上,艾草保暖,无缘份。”

曹植的妻子因“非法”穿着华丽的衣服而被活活“处死”。而且曹操在遗嘱中也说:“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丧事须从简”。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东汉末年崇尚奢靡浮华的腐朽社会风气。

(4)曹操的垦荒制度和租调制——“几年之内,仓储积粟,各地皆满”。为了实现“强兵有足够的粮食”的目标,曹操在经济上实行了屯田制和租佃制。屯田是曹操针对董卓烧杀抢掠,军阀混战,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的情况下实施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措施。他派官员屯田,先在许昌附近,后在其他县,普遍实行屯田制度,招募流民,开荒生产。此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几年仓里积了小米,什么都满了”。垦荒制度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军粮短缺的困难,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但与东汉相比,实行租调制减少了剥削量,减轻了农民负担,对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能懂古学,精通兵法——亲自参加战斗近50次,“写了10万字以上”。曹操出生在一个战乱的世界,一生主要在战场上度过。他亲自参加了近50场战役,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善于用兵打仗,《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引》:

“其行军之师,远胜孙、吴,却因奇事,变化如神。”

在战争中,他不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而且善于采纳他人的思想,正确分析敌我形势,制定战略战术,变被动为主动,以弱胜强。先后打赢了官渡战役、柳城战役、渭南战役等多次战役。他注重对古代兵法的研究,学习古人的战争经验。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流传至今,极有价值。他写了大量军事著作,“独撰十万余字”,为古代军事理论作出了贡献。可惜他所有的军事书籍都丢失了。

三、文学成就——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鲁迅先生称他为“文章转型之祖”,曹操为“外定武功,内展文学”。他本人文化修养很高,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他不仅书法好,音乐也不错,还精通围棋,尤其是文学。史称他为“皇军三十余年,不弃书”,并说他“登高必赋新诗,被弦牵,皆成乐章”。在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个人抱负的过程中,曹操以旧乐府为题材,写出了许多风格清新、质朴、感人、神韵的优秀诗篇。他的诗被后人誉为“古而直”、“悲凉”,还有“苍劲有力”、“豪迈饱满”的美誉。比如它的五言诗《好李星》,是对东汉末年董卓叛乱后军阀混战的现实描写;《秋露行》真实地描述了董卓兵士烧杀抢掠洛阳后的残破景象和当时百姓的苦难。因此,他的诗被称为“史诗”。“老马任重道远,志在千里;在烈士生命的暮年,他的内心充满了勇气。”曹操《龟虽生》中的这些名句,表现了他“老而强”的进取精神,以及完成统一大业的信心和决心。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讲述这些故事。

也是曹操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曹操的创作可以在内容上摆脱儒家经典的束缚,使文学回归现实主义的轨道。建安文学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繁荣起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和重要转折点,与曹操的大力倡导是分不开的。当时曹操身边聚集了一批诗人、文学家,包括著名的“建安七子”。建安文学反映了东汉末年大分裂、大动乱的社会现实,具有“意味深长而文笔长”、“提纲挈领”等时代特征。这就是唐代陈子昂所推崇的“汉魏风格”,又称“建安风格”。

曹操的文章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也有所突破,形成了他独特的“明”和“透”的风格。其代表作《让县自释方志》堪称。鲁迅先生称他为“改革文章的创始人”,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第四,曹操的评价——他无意当皇帝;但是封建地主阶级自私自利,奸诈残忍,所以给后人留下了恶名。(1)曹操没有称帝之心——始终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由于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过去把曹操视为奸臣。这种观点不公平,值得商榷。曹操在散文名篇《让郡县自解地方志》中详细阐述了其政治野心的发展过程,透彻地说明了他从未有过弃汉的“张狂之志”。文章坦率直言:

“任天下寂寞,不知几时称帝,几时称王。

“总之,他始终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思想。曹操死前几个月,孙权上书劝他当皇帝。曹操把孙权的书信给部下看,说:

“是我儿子要在火上作恶”。

这时,以陈群和夏侯惇为首的文武百官也劝他顺从民意,做汉朝的皇帝。曹操答道:

“如果命运掌握在我手中,我将成为周文王”。

他的意思很明显。即使当皇帝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他也不应该自己当皇帝,而应该像周文王一样,让他的儿子考虑一下。

(2)曹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自私、奸诈、残忍。曹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奸诈和残忍在汉魏英雄中也是非常突出的。无论是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军,还是对待政敌,他总是使用狡猾而残忍的手段。比如曹操在父亲被杀时出于个人义愤大举进攻徐州,有一次在泗水边上杀了数万男女,使泗水断流。在战争中,曹操还规定了一条“围而不降者不赦”的军法。关于曹操在战争中的屠杀有很多记载,包括《武帝书》中的几次。封建地主阶级本性中自私、奸诈、残忍的一面在他身上暴露无遗,因此给后人留下了恶名。

尽管如此,历代许多学者还是给予曹操极高的评价。鲁迅《正义集》里赞美曹操;

“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虽然我不是曹操一方的成员,但无论如何我总是很佩服他”。

毛泽东非常喜欢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他认为曹操为中国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他的文采大为赞赏。

结语:从曹操在历史上的主要活动来看,他在政治、军事、文化上的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他在当时是一等一的政治家,他的抑豪强、屯田增产的策略,广为流传的文熙归汉的故事,重用陈林之的美谈,都显示了他非凡的政治才能。他是当时伟大的军事家。他打了30多年仗,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许多英雄都比不上他。他也是当时第一流的诗人和艺术家。他擅长诗歌,懂音乐,精于书法,促进了建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尽管杀了太多人的罪,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英雄”。曹操的所作所为,表面上看不可思议,逆天而行。其实是乱世建安赋予他的一种本能,只是顺应了社会历史运行的客观规律。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70280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2
下一篇 2022-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