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是不是说明儒家中庸思想就是和事佬哲学?

“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是不是说明儒家中庸思想就是和事佬哲学?,第1张

“媾和”的目的是解决冲突,解决争端,所以做一个“和事佬”其实挺难的。北方人喜欢称之为“和老”,“老”这个词不是一个人来的。这样的人往往需要有一定的威望,被调解的各方都得认可他,这样才能讲和。

但是,这种“和谐”只是表面的,也许一百个人都不愿意各方面都这样。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感情,才不得不忍气吞声。每个人都要退一步,逆来顺受,也不过如此。通常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矛盾不解决,就会不断堆积,直到压不下去,再次爆发更大的纠纷。

“礼之用,和为贵。”这不一样。是修养,不是依靠外力,而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句话不是让我们给别人“讲和”,也不是让我们接受别人的“讲和”,而是给我们自己,用来治本的。

雪儿

“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为一章而学。本章重点讲“学”字。开篇的前三句话,其实是整部《论语》乃至整个儒家学说的主线。“学”的目的是“学”,就是去做,学以致用,在“学”和“学”之间加一

佛教修行所要求的“闻、思、修”,其实就是儒家的“学、思、学”,原则上没有区别。所以孔子说:“妙语使人心情舒畅,清新仁厚!”你什么意思?正所谓“光说不练”。没用的!于是紧接着是曾子的讲话,说“我每天都要在三个省生活。”这个“思考”就出来了,“思考”的内容都和“学习”有关。

所以“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的力量是给我们自己的。“礼”是一种秩序,“和”就是和谐,即秩序最重要。这个秩序指的是我们内心的秩序。如果一个人内心不和谐,他的行为肯定会有问题,这是必然规律。

中和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所有的毛都在中段,称为和。”这里的“中和”意思很明显,和上面是一个道理,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喜怒哀乐都是情绪。如果情绪失控,一个人的内心就会不和谐,一系列荒谬的行为就会出来。

人不能没有情绪,但关键是不能失控。孔子说:“当你表达你的感情时,你不能停止礼貌。”它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是在各种情绪引导下的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必须“止于礼”,遵循一定的顺序。我们怎样才能跟踪他们?意思是“万物皆中”。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本书。不管是什么样子,都要有主线,有节奏,有整体感。

“讲的是部分服从整体,分支服从主线”。我们普通人之所以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就像一首没有主旋律的音乐,所以在演奏的过程中,各种乐器开始打架,于是音乐就变成了噪音,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

总之

“和”是为别人解决矛盾,靠的是技巧,但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中和”是解决内部矛盾,靠的是努力。这个做好了,就能标本兼治了。两种药,两种疗效,好像不用说了吧。选择不是大问题,难就难在能不能坚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70051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2
下一篇 2022-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