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融资

影视行业融资,第1张

今年全国两会上讨论了“全民创业,全民创新”的口号。其实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一是外资企业撤离中国,转移到印度、越南等比中国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你可能不知道,海尔、格力等中国大牌企业的生产基地都在越南。

第二,上届总理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导致物价连年上涨,但这4万亿去哪了?基本上,都是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情况是修路架桥建公园。结果建的路上没有车跑,建的公园都是小苹果。关键是4万亿对经济的刺激有限,而且都是浅层次的,让修路架桥的工人有工作。如果道路修好了,没有汽车行驶,他们就不能再创造收入。上次4万亿投放市场,导致物价连年上涨,其中生活保障类消费品涨幅最高。你对比一下凉皮包子和粉条的价格就一目了然了。

第三,毕业大学生太多,国家用全民创业代替大学生分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大学生没有所谓的勤劳的农民工精神。

所以我们国家目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全民创业,全民创新”还是符合实际的,就是政策放宽,金银收紧,国家不能再乱发纸币了。如果再执行上一任总理的经济刺激计划,估计我们手里的人民币很快就会变成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币一样的命运。所以,我们奉劝有更多钱的朋友,投资能够保值的行业,手中的钱购买力只会逐渐降低。

现在来说说影视行业如何应对目前的压力。先说国外的例子。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时,酒店工作人员在入住酒店前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想住宿还是想跳楼。可见当时的失业率有多严重,但出乎意料的是,美国电影在当时极为流行,大家为了缓解压力,发泄情绪,都去看电影。当时的电影就像宗教一样神圣,拍出来的大多是秘史、科幻喜剧等垃圾题材。当然,当时的电影还没有被定义为一门艺术,所以就是如何玩得开心。

其实春节档电影《澳门风云2》拔得头筹。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电影足够快乐。也就是说,如果放《澳门2》和钟馗的风波,钟馗是赢不了的,因为观众进电影院的原始动机是我想玩,我想玩两个小时。就这么简单。抱怨观众不看《推拿》和《黄金时代》是没有道理的。况且推拿明明是赚钱的,还得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来指责观众。文艺片本来是可以赚钱的,但是文艺片的导演和制片方总是贪得无厌,总希望能小有作为,像商业片一样用几千万的投入换取上亿的票房。完全是贪得无厌。难怪观众对文艺片敬而远之。

所以大部分中小投资片最后都是因为不按市场规律办事而失败的。制片方花钱拍电影,当然是希望利润最大化。这无可厚非,但制片方首先要懂电影,按市场规律办事。今年的《鸟人》《布达佩斯大饭店》等奥斯卡获奖影片都是先小规模的,后来逐渐扩大放映,票房有点小。但观众和制片方都知道,这些电影一开始并没有赔钱。而我们的制作人,一个字是“吹牛”,三个字是“不吹牛皮不罢休。”“吹”王张卫平把投资1.2亿到6.5亿的《金陵十三钗》吹爆了五六次,然后近9亿票房,口袋里真金白银,然后给观众一种《金陵十三钗》赔钱骗人的错觉。我们制片方就这么一副嘴脸,甚至有的制片方还让观众看了几部就赔钱。请发发慈悲,让我赚一笔。这种阿谀奉承的态度会面对我们的观众。

其实市场的规律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个制片人一直亏损,他还会继续投资电影吗?傻瓜的天赋。

所以我们做编剧的话,从小处来说要做两件事:一是写市场容量高的喜剧,二是做劣质品牌制作人。

总的来说,要掌握创作的主动权,最好是像刘和平那样把生产权力直接握在手中。

我不认为电视剧的第一件事是搞清楚制作公司想要什么样的剧本,一部电视剧的成功就等于制作公司会不会破产。《激情燃烧的岁月》拍完,制作公司解散,《染坊》拍完,制作公司破产。这两部电视剧终于火了,但制作公司都破产了。

所以制作公司在网上大面积征集剧本,也是无奈之举,就是希望得到一个大家都说好的剧本,而且可以确定可以无偿盈利。但是怎么可能每个人都对一个剧本说好呢?就像我们的剧本论坛,那些审查剧本的人写不出自己的剧本,一个个批评别人的剧本,好像都乱套了。所以让基本上所有的脚本都交付是浪费精力。

崇祯皇帝临死前说了一句名言,“文臣可以杀天下人。”是国家文化人犯错的根源,我们论坛也是。论坛里有人认真看剧本,也有人不认真看找茬。我们给影视公司投剧本,待遇是一样的。谁看了你的剧本,谁看了,就是挑你剧本毛病的人。谁给你仔细分析一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9919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2
下一篇 2022-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