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红楼梦是个怎样的书

我认为红楼梦是个怎样的书,第1张

看了很多回答,感觉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想补充一两点。

作为一部小说,它受到了很多关注和研究。这需要很多机遇,没有任何一个,都不可能造成如此宏大的百年红学。

首先当然是小说本身足够丰富。我多次引用过护花大师《红楼梦》中的一段话:在一本书里,翰墨在诗词、书信、写书戏曲、对联、谜语、评书段子等方面都很出色。琴棋书画、占星、工匠建筑、种花果木、养鸟烹针,技艺无所不包;人物刚正不阿,贤能倔强,贤能豪杰,刚强柔弱,前代女将军,外国诗人,神仙鬼怪,尼姑尼姑,妓女女演员,奴才奴仆,盗贼邪灵,酒鬼无赖,都有性;行为是繁荣的盛宴;纵欲、廉洁、礼制、庆沉浮、判刑入狱、设坛讽经、得商,一应俱全;甚至死亡、猝死、服药错误、自杀、投河跳井、被逼吊梁、吞金服毒、撞台阶、取精等。,都在那里。可谓包罗万象,而且是包罗万象,这一点在其他小说中都可以看到。

以上引文表明,这部小说确实是旧中国的百科全书。如果俗一点,我们可以在这里加上很多教科书式的表述:文学、美学、哲学、建筑学、花鸟画、诗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厚黑学等等。

但实际上,一本书再丰富,再包罗万象,其实都被稀释了。在《红楼》里,论儒学肯定不如孔孟颜朱,也很难超越老子、庄子、王。无论哪门学科,都肯定不如一本专门的书。即使像有些人说的,是各种知识的精华,至少没有专门的书全面。所以一本书光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就像很少有人去研究汉语词典和大英百科全书一样。

说到这种形式的小说,小说是一个很好的中介。它能把那些高水平的讲座融入日常生活,揭示那些日常但不为人知的知识,这才是高明之处。

其次,《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不仅继承了《金瓶梅》的艺术手法,而且将世情小说发挥到了极致。在语言方面,无论是诗性语言还是个性化语言都达到了顶峰。金陵十二钗性格各异,任何择偶观念的人都能找到欣赏的对象。文化上,儒释道兼容并蓄,齐头并进。这就是小说本身的魅力。

《红楼梦》文本本身就是情与智的交融,诗与散文的和谐。一方面是对哲学和知识的简单理解,一方面是文学和美学的阅读享受。因此,这本书受欢迎是理所当然的。

其次,阅读群体大。《红楼梦》这本书受众如此广泛,其美在于雅俗共赏。对于文人雅士来说,不能只追求谈红时的三昧,与人交谈时也要深入浅出,人与人可以谈它的笑话,美女。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文化身份,都可以在《红楼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尤其是普通人,由于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的变化,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能力变低了。此时的《红楼梦》正好构成了古典与现代之间的一道门槛,似乎可以从《红楼梦》中窥见古典文化的一斑。所以,在受众层面,《红楼梦》不仅能受到文人的青睐,也能受到百姓的欢迎。既能让专业研究者研究指数,又能让普通读者乐在其中。

第三,红学功不可没。虽然大部分读过《红楼梦》的人可能没有深厚的红学造诣,但知识所带来的魅力是绝对不能轻易忽视的。用一个难听的词,就是“逼”。所以“不讲红楼梦,把诗全读了也没用”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说一说《红楼梦》能形成红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红学正式成为古代、近代、西方的一场大变革,与民国时期的牛人如胡适、王国维、鲁迅、俞平伯、蔡元培等名字联系在一起,风助火起。没有这些牛人,红学不可能如此繁荣。民国时期红学之所以这么强,一是新文化运动把白话文学尤其是小说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拜西方参照系所赐);其次,民国时期学者开始大量运用西方理论对《红楼梦》进行新的阐释,正式开启了红学空的阐释室。第三个其实是古典小说的重新排名。在现代观念下,《红楼梦》和《儒林外史》脱颖而出。《红楼梦》作为“第三悲剧”,一下子成为中国文学最接近西方和现代的成就。(比如民国时期,讨论“悲剧”之争,不得不援引“千红杯(愁)”的说法)

也就是说,《红楼梦》受欢迎的第一个原因是文本本身足够优秀,既有情感又有智慧,阅读它既能获得审美上的愉悦,又能获得知识上的收获。二是因为它在小说艺术上独树一帜,可谓佳作;第三是其定位介于雅俗之间;第四,它来得正是时候,在中西古今交汇处,以前所未有的光芒被发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9733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2
下一篇 2022-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