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古代吴越人

日本人是古代吴越人,第1张

吴越移民与古代日本

浙江王勇教授在《吴越移民与古代日本》一书中对古代日本和吴越的移民问题论述如下:

日本人的起源

1、混血人种

至于阿米什人的起源,从明治时代开始就争论了一百多年。代表观点有“土著人种”、“移民人种”、“混血人种”。

持“土著人种”论者,如考古学家长谷部和尚认为,绳纹人适应了生活条件的变化,成为了古代坟墓的人,直到现代的日本人。持“移民”论的人,有的认为自己是南岛人,有的自称是北吴越人,有的主张“北来的人住在同一个地方”,还有的坚持“移民自”。

清野健二大概是“混血论”的始作俑者,他认为三好是绳纹人和移民的混血。Haruhara和Ryo对三好人群的混血儿比例做了独特的计算。他把身高的变化看作是遗传因素的量化表达。实测的Iujingbang人混血儿比例为1: 1.25,三晋人混血儿比例为1: 0.8,因此推断这是第一代混血儿。

目前,“混血儿”理论已被学术界普遍接受。问题是这些被称为“不速之客”的移民到底有多大。小山修三做了一个统计。日本除北海道以外的人口在绳状格局后期为16.1万,弥生时期增至60.15万。两者相差近4倍。

除了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口增长的推动,这种人口激增的现象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哈萨拉和朗的混血率是正确的,那么移民的数量与绳纹人接近一比一。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移民不可能达到几万,其中肯定有来自某个地方的移民群体。

2.您从哪里来?

明显比绳纹人高的移民实际上来自哪里?围绕这个问题,中外学者提出了各种观点。以下是一些主要论点和一些简要评论。

朝鲜半岛直接穿越。上田正明指出,日本历史上有四次移民高潮: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第一次浪潮,5世纪左右的第二次浪潮,5、6世纪之交的第三次浪潮,7世纪下半叶的第四次浪潮。他认为第一波移民来自朝鲜半岛。根据韩国黎安(公元4-7世纪)古墓群出土的63具人骨的平均身高(男性162.9厘米,女性150.3厘米),莎莎原进一步界定这些移民来自朝鲜半岛南部。

上述观点主要基于两地文化的相似性,但并不能解释人口东迁的必然性。事实上,密胜人移居半岛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比如《三国志》(《舒威-陈楚传》)说日本人从陈楚买铁,后来的隋书(《东夷传》)说白暨豚与日本人、中国人生活在一起。所以九州北部和韩国南部的文化相似性不足以证明两者的关系,也有可能是两地同时传播某种文化造成的。

间接的北亚人。根据地理学家铃木秀夫的研究,大约在3500年前(绳纹晚期中期),东亚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即出现了寒冷现象,导致人口迁移。经过计算,坂口得到了更准确的数据:第一次冷期是在3200年到2400年前,随后气温变暖了300年,第二次冷期出现在2000年前。基于这些气候变化数据,长谷川博士得出结论:第一次寒潮发生时,北亚各民族开始向温暖的南方迁移,第二次寒潮发生时,南迁加速,两次南迁在时间上与弥生时代相吻合,证明弥生移民经由半岛来自北亚。

虽然将公元前3世纪前后大陆移民东移的原因归结为气候变化是合理的,但上述解释的最大弊端是没有考虑到这一时期东亚的社会变迁,移民主体分为北亚人,这也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不符。

江南农民直接穿越。16世纪末,葡萄牙驻日本传教士罗德里格斯在《日本教会史》中写道:“日本最早的移民来自浙江,日本国王是他的后裔。”根据什么,作者没有表达。本世纪中叶,安藤广太郎从水稻传播的角度指出,水稻分别起源于印度和中国南方;江南人把稻作农业传播到九州北部和朝鲜南部;日本的水稻种植几乎和韩国南部同时开始,两者没有区别。

中国学者在寻找“稻作之路”时,倾向于认为吴越移民是稻作农业的传播者。本文从稻作农业、干栏建筑、雕花耳环与漆器、雕花陶器与印花陶器、吉野家遗址、洋流、安志敏交通等方面详细论证了弥生文化与江南地区的关系。

3.东海之外的越南

《三国志》(舒威,日本传)说,日本的土地“与耳崖毫无共同之处”,地理位置“应在会稽、东至之东”。还详细介绍了日本的习俗:“各种身材的男人都纹在鲸鱼的脸上。......夏后少康的儿子被封在会稽,为了躲避恶龙的伤害,弄了个纹身;今天日本渔民很郁闷,不钓蛤蜊,也讨厌大鱼水鸟,所以觉得这是个摆设。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身,左或右,大或小,都是劣等的。”

这段话的意思是,日本人的文身习俗、渔业经济、土产、地理位置都与以会稽为中心的越人分布圈密切相关。这种多样性的相似性应该与越南人的海上移民有关。

公元前333年,越国被的熊尚所灭,“诸侯相争,或为王或为君,卧于海,顺楚”。此后,岳散入百越。秦国和秦国合并六国统一中国的时候,江南的人为了避乱而迁徙,东航的人也不在少数。

越绝书可分为越内越外两类,越外在东海也叫越外。《史记》(秦始皇编年史)说:“移民天下是罪,得置海南,才能渡东海。”秦朝虽然合并了六国,但是只有东海之外的越南人不服。他们组成了庞大的舰队,或在海上游弋,或在疆域外避难,对秦朝构成了威胁。

由于秦朝采取了严密的防御措施,在东海的国家复辟无望,于是纷纷出海另寻生存之道。董楚平称他们为“越人中最擅长驾驭海浪的冲浪者,传播越文化的先驱”。陈巧仪认为,“内岳”是指迁入会稽、四明山的一支;“过东海”指的是离开现在的福寿平原,漂洋过海的一个分支。其中一部分很可能到达“台湾省、琉球、日本南部、印度支那等地”。

《三国志》(日本《舒威传》)说日本人“有文面”,而《后汉书》(东夷传)说“其国近于日本,故文身者不少”,马韩“在其国南有文身者”。“在脸上纹身”是越地的古老习俗。刘对朔源(使臣)说,越人“剪发文身,必成章,使如龙者避水神”。说明文是龙和蛇的形状。

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走海路比走陆路要快得多。想象一下乘着海流或风航行。从长江以南穿过东海只需要几周甚至更短的时间。但往往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经由朝鲜到达日本,因为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不一定是日本。他们一旦在朝鲜找到合适的地方,就定居下来,然后在后续移民的压力下逐渐东移,直到最后渡海到达日本。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推断,公元前3世纪前后大规模东渡的移民群体,很可能就是江南的“渡东海”。他们不服从秦朝的统治,拥有强大的舰队,不仅有避乱迁徙的动力,而且有抱团渡海的能力。他们给日本带来了渔业养殖技术、青铜武器和航海知识,这是弥生文化的精髓。

4、泰叔之后

吴越同居江南,自古争斗不休。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子同治鉴》云:“今本再赴后,盖武死,海中托日。”说明吴人亡国后散居,其中一部分人漂洋过海,先于越人到达日本。

日本人自称是的后裔,最早出现在余的《魏略》中,到了唐宋时期,他们收集和记载了许多史书,如《汉源》、《通典》、《梁书》、《北史》、《晋书》、《太平玉兰》等。吴国位于长江下游,建都于吴中(今江苏苏州),由泰伯创建。春秋末期,吴国国力强盛。先是破了邻国楚国,后又打败宿敌岳,北战争霸,与晋国逐鹿中原。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使出浑身解数,长驱直入吴国,说吴遂死于夫差。

“太伯后裔”说关系到日本民族的起源,因此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其中,芝华士的《吴太伯苗族故事再探讨》,主张从周边民族的心理去探究汉族先民传说的成因,采取更客观公正的态度,概括如下:

(1)周边民族向往汉族创造的灿烂文明,从物到人,都有尊重汉人的心理。

(2)东亚民族邀请汉人移民,从而吸收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

(3)对于东亚民族来说,以汉民族的神和圣贤为祖先,在国际外交中是极为有利的。

(4)在日本古代部落中,类似的祖先传说自古就有。据文艺在《楼前地史》中记载,易图郡主五十手书自称仲哀天皇为“朝鲜国庐山后裔,天降日*”。与吴交往密切的一个部落自称是泰伯的后裔,也就不足为奇了。

芝川论文通过细致的考证,论述了3世纪的日本部落出于对内巩固王权、对外提升威望的需要,将祖先吊死在圣人太伯身上,从而肯定了中国史书中所载的“日本人的自我主张论”。这个结论应该说是公正的,基本上解决了这个公案。

我们认为,汉族的祖先理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起源于中原的鹿争,第二种起源于不同民族的归属,第三种起源于汉族的迁徙。

看第一种。按照“华夷”的标准,拥有中原的是汉族,所以在争夺中原周边民族时,需要证明与汉族的渊源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夷地羌邦,号称“五霸”,逐鹿中原,各自自称华夏子孙,以示正统:邵康,吴称太伯,周太公王,晋封,楚封黄帝后裔颛顼。

第二种与此略有不同。虽然有些民族无意逐鹿中原,但他们在血统上与汉族联姻,确认了他们与中国的血缘关系,对内有助于巩固统治,对外有助于提高国际地位。高丽王连要求北魏“要求国讳”,世祖“要求皇帝在其国讳”(《北魏书》)。如高句丽在《朝鲜简史》中记载:“闻一多、朱孟思自称高辛后,因姓高,国名为高句丽。”这种人为编造的“伪血缘”制度地图,将汉族的概念延伸到周边民族,类似于古代东亚的册封制度。

第三种与汉族的迁徙密切相关,是中华文化向周边传播的重要途径。汉族人迁居异乡,虽然他们在空年与中国分离,但文化传承不会中断。他们在邻里间种下文明,当原住民逐渐汉化的时候,移民的祖先或者自己就被当成了祖先。比如夏后邵康的私生子无常,被封在会稽,越王勾践视其为祖宗;楚灭后,其分支四散,迁于福建、越南者,以勾践为祖。随着汉族的迁徙和汉文化的传播,周边民族逐渐被纳入汉族的准血缘谱系。

在上述三种类型中,“太伯后裔论”属于第三种,由穿越日本的吴人主张。据《资鉴》记载,魏略自称“后太伯”的日本人,应为“下海为日”的吴人支系。这个故事在中国各种史书中都有记载,其来源也不是一些零星的个人传闻,而是某个部落的祖先传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9472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2
下一篇 2022-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