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卸任财新总编辑,但她仍是“最危险的女人”,你怎么看?

胡舒立卸任财新总编辑,但她仍是“最危险的女人”,你怎么看?,第1张

胡立女士是我曾经工作过的财讯传媒的重量级人物。直到她与集团在《财经》的发展理念上产生严重分歧,直到她选择离开《财经》(可以说是愤然离开),脱离联合办公,成立《财经》,我们在内部都视她为真正的“斗士”。

她被称为“最危险的女人”,但全称应该是“中国证券业最危险的女人”。而且,她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更早的头衔,但听起来更好听:中国第一财经记者。

20世纪90年代末,她创办金融界最具影响力、最权威的刊物《财经》后,先后报道了殷虚构财报事件、科技操纵事件、a股第一百元股、蓝天股份造假案等。同时,她和《财经》是第一批全面启动德隆系统,揭露公募基金各种黑箱黑幕的媒体。

在那个网络极度不发达的年代,获取信息,尤其是那些关键数据,是极其困难的。可想而知,做到这一点有多难。

对了,《财经》刊物在财讯传媒的地位。

财新传媒属于“联合办公”,即“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

财讯传媒旗下有很多杂志。

上图,从左到右排序,基本是财经新闻媒体出版物的“座次图”。

其中,《证券市场周刊》创刊于1992年,为了与1997年创刊的《证券市场周刊》相区别,俗称“蓝色杂志”。

1998年《财经》之前,胡立在美国积累了大量的社会报道经验,在《工人日报》工作了十年。所以她创办《财经》的时候,这个杂志很快就成了集团的第一。直到2009年胡舒立离开《财经》,甚至到了今天,这本杂志在财讯集团的地位从未被撼动——不得不说,胡舒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0年之后的三年里,纸质杂志受到了互联网的强烈冲击,开始亏损。记得2012年、2013年集团有一波裁员潮,一些刊物被砸了(他的生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只有《财经》保持盈利,其工作依然蒸蒸日上。

当时我只是庞大的财讯传媒里的一个兵,证券市场红周刊的编辑,和胡舒立女士的《财经》没有太多的交集。但在定期的群内沟通会、年会上,与《财经》刊物的编辑、记者朋友聊天时,也能聊到一两件关于胡舒立女士的趣闻。

胡立对报告有严格的要求。编辑和记者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必须对内容和论点滴水不漏。为了严谨报道,她会让你查阅大量资料。这通常会花费你很多时间,但是必须完成。这种态度在如今“批量生产文字”的媒体圈并不多见。

另外,她愤然离开财新后,创办的媒体叫财新,名字和她以前的雇主很像。这意味着脱离旧的地方,创建一个新的地方,这与她的旧雇主完全相反。既然在财新无法实现自己的新闻和传播思路,那我还不如单干!这也显示了胡舒立固执甚至“危险”的一面。

还有,当时是2011年,我们举办《红色》杂志年会,邀请胡舒立出席。当时我们还挺担心的,因为胡舒立和财勋“决裂”了。目前,双方都不太高兴。结果人家二话不说就来了,表现得很大方,也没什么不好。人们说:为什么不和老朋友聚一聚呢?

最后简单说一下胡舒立的接班人王朔。

他是胡的老搭档。从创办《财经》开始就负责报道任务。他年轻有为,言辞犀利,思维敏捷。2009年与胡舒立一起离开财新,创办财新,其记者团队多次获得国际奖项。

可以说,王朔作为胡舒立《课堂》的主编,是能接手这个课堂的人。

胡立保留了总裁一职,继续战略性地带领财新前进,但总体来说,成功之后退休的意义已经出来了。毕竟65岁的她,一辈子都在和新闻打交道,做媒体人。

反正我没见过像她这样的媒体人,能从二十多岁一直干到六十多岁——该休息了。

哦,对了,我差点忘了。

争议和质疑从未离开过胡舒立。毕竟在媒体这么多年,被人讨厌是难免的。我相信胡舒立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你很少看到她跳出来澄清什么。

我已经很轻松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9448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2
下一篇 2022-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