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术的特点是什么

低碳技术的特点是什么,第1张

概念低碳技术是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等领域发展。本段低碳技术的类型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碳减排技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过去1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38%,超过IT行业。2008年,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28.8%。第三类是脱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CCS)。编辑本段和能源利用的关系。低碳技术可以引领能源利用方式的变革。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彻底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全球能源利用结构,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手段。如今,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颠覆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带来能源利用的新革命。这是一个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逐步应用并最终取代化石能源的新时代。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致力于新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到2013年,欧盟计划向绿色经济投资1050亿欧元;美国能源部最近投资31亿美元用于碳捕获和存储技术的研发;2009年7月,英国发布了低碳产业战略。中国科技部、教育部、基金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许多省市都部署了发展低碳技术的计划。中国科学院于2009年启动了太阳能行动计划。据报道,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将接近甚至超过50%,届时真正的低碳社会将会到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应重点突破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科学决策是前提,技术创新是关键,资金投入是保障,全员参与是核心。因此,中国应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低碳技术的发展。编辑介绍中国掌握的低碳技术作为中国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技术转让谈判的专家,邹骥教授对世界先进的低碳技术和中国的发展现状有着大致的了解。据他介绍,在节能技术方面,发达国家的综合能源效率,即一次能源输入经济体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45%,而中国只能达到35%。这两年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总体还是很落后,发展很不平衡。如果我们看领域,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联产技术等。中国煤电产业的发展已经初步掌握,近两年来发展很快,但还不成熟,产业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方面,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和氢能技术等与欧美日等其他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交通领域在交通领域,比如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我们虽然有一些知识,但是短时间内还达不到产业化的水平。对于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增效技术,我们在系统控制上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IPCC关于设施投资的报告指出,到2030年,未来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将超过20万亿美元。国际能源署估计,从2001年到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需要投资2.3万亿美元,其中80%将用于电力投资,约为1.84万亿美元。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期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很大。专家邹骥告诉记者,如此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仅仅使用目前的非低碳技术,对环境的危害将是不可逆的。“我们的技术,从目前来看,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停不下来,所以用落后技术建成的固定资产,短时间内不可能推迟重建。这将在其生命周期内形成能源基础设施的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因此将难以解决高排放问题。我们必须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一直研究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参与气候谈判的专家邹骥希望通过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发展,同时促进中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在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时,如果是污染型经济,说明这个国家没有竞争力,不符合世界发展趋势。如果真的能通过这场国际博弈,把中国经济变成更清洁的低碳经济,掌握更多的低碳技术,那么中国经济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中国真的富强了,那应该是一种积善益人的力量!”如何获得低碳技术既然我们目前的低碳技术与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能否依靠国外的技术转让在短时间内提高我们的水平?7月13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网公布了一批新获批的CDM项目。截至当天,国家发改委共批准了599个项目,其中94个项目在联合国CDM理事会成功注册,13个项目获得了减排量。低碳经济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协调领导小组主办的一个网站,北京京城嘉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东对此很熟悉,从2001年开始,他就涉足这一领域。在过去的几年里,他还运营了许多冶金行业的能效CDM项目。虽然其中一些已经获得国家批准,但没有一个在联合国相关机构成功注册。“与能源项目相比,能效CDM项目吃力不讨好。由于这种机制的不成熟和不完善,通过这种机制获取最新技术是非常困难的!”杨晓东告诉记者。“准确地说,清洁发展机制是发达国家根据《京都议定书》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机制。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实施具有减少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效果的项目,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移到发达国家。”观点中国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卢对记者做了详细解释:“通俗地说,发达国家每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一吨二氧化碳,国内就可以相应多排放一吨二氧化碳,也就是可以多获得一吨二氧化碳排放权。由于发达国家二氧化碳减排的成本平均比发展中国家高5到20倍,一些发达国家及其企业在强制减排的压力下,更愿意用相对低成本的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获得相应的排放目标。”作为《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执行董事会成员,薛璐对这一机制的制定和实施非常熟悉:“清洁发展机制设立之初,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推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但从这几年实施的情况来看,更多的是资金的转移,或者可以说是单纯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买卖,技术的输出和转移很少。”学者杨晓东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与风电、水电、垃圾发电等能源项目相比,能效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较少,减排量的核查和认证相对困难,因此这类CDM项目要少得多。“事实上,干熄焦(CDQ)等技术和设备可以极大地促进钢铁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我国现有技术和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非常适合通过CDM项目引进。但由于各种因素,目前项目进展并不顺利。”杨晓东无奈地笑了笑。技术转让困难“由于世界各国都强调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是解决气候变化的最终手段。《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强调,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技术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为什么技术转移这么难?”“这些技术关系到发达国家的相关企业,甚至关系到整个国家在低碳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他们怎么可能被轻易转移?”作为长期参与中国气候变化谈判的专家,清华大学能源、环境与经济研究所的刘斌对此深有体会。鲁也认为,发达国家担心先进技术的转移会影响本国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10多年的气候谈判中,虽然在相关公约和协议中主张技术转让,但总是被各种借口拖延。尽管缔约方大会在技术转让方面做出了许多决定,但实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案例并没有在缔约方大会上展示。“在每次缔约方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都要求发达国家切实履行转让先进技术的义务。谈了10多年,一点进展都没有。”在气候变化谈判中负责技术转移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邹骥,在谈到这个“不老”的话题时,显得特别郁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技术的确是未来发展的竞争手段。发达国家虽然作出了政治承诺,但却拖延了10多年才采取行动,而且没有改变这种状况的迹象。对于那些经济效益好的技术,发达国家转让起来会比较困难。”卢告诉记者,2005年7月,中、美、日、印、澳、韩发表了《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关系意向宣言》,实际上是一个联合技术研发协议;2005年9月,中国和欧盟发表了《中国和欧盟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宣言》,确认中欧将在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转让方面,特别是在提高能源效率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加强务实合作,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宣言能否真正落实,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从目前为止的进展来看,还不能说尽如人意,至少中国对其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先进技术的合作和转让。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不高,自主研发缺乏资金和相应的技术积累,发达国家也不积极转让先进技术。这个问题真的无解吗?7月13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走出机舱,仰望灰蒙蒙的天空,无奈地叹了口气。他刚刚从欧洲飞回北京。只有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但他却被隔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空气体环境中。“北京目前的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们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呢?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吗?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改变不了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低碳技术上投资一些钱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姜克隽的观点不无道理。“国际上对我们的减排压力可能只是一个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机会。”姜克隽告诉记者,据他了解,虽然布什政府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但并没有减排的压力,相应地,研发低碳技术的动力也少了很多。在某些领域,美国的领先地位已经逐渐被欧洲和日本取代。“压力有时候也能变成动力!”姜克隽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由于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对“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的需求很大。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我们长期掌握不好,但这两年突飞猛进,现在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开始向其他国家出口设备。“其实只要国家有硬性要求和相应的政策支持,再加上市场的调节,中国人的创造力是会很惊人的!”虽然一些专家不太同意姜克隽的观点,认为他对问题过于乐观,但大多数专家认为我们应该尽快找到解决方案,提高我们的研究和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另一方面,如果错过了机会,将来就会很被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家华说:“一般企业是以50年的规模进行投资的,所以现在就要做准备。”潘家华担心一些发达国家将碳密集型产业和高耗能项目转移到中国。未来几年,日本部分钢铁行业可能会转向中国。然而,这些大型投资项目在50年内很难迁出。“随着这些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我们在第一和第二承诺期可能无法履行《京都议定书》,但当第三承诺期到来时,我们可能会被投资所困。如果再把这些产业转移出去,对就业、再就业和经济发展影响很大。”潘家华说。面对这个难题,我们无路可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9431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2
下一篇 2022-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