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官职最高

唐宋八大家官职最高,第1张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个称谓起源于明朝,流传很快。这八人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他们都是文坛上耀眼的明星,但同时,他们也是官场中人。官场的风风雨雨远比文坛的风风雨雨复杂残酷。

这里按照出生的时间顺序来说一下唐宋八大家的官职:

第一个出场的是韩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出生于768年。他的童年生活非常悲惨。他三岁时失去了父亲,和哥哥住在一起。十岁时,他的哥哥去世了。他不得不和他寡居的嫂子住在一起。后来,19岁那年,他投奔了哥哥,寻找做官的机会。结果,他的哥哥第二年就去世了。他直到第四次科举才进入进士的位置,随后的三次博学豪言都以失败告终。三十岁之后,他开始进入官场,主要是在唐宪宗时期为官。他数次被贬,最著名的是谏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唐宪宗时期的主题是伐诸侯,韩愈奉命写平淮西碑。他生前最大的官职是六部侍郎,其中生前的官职是吏部侍郎(正司品),死后被追封为礼部尚书(正司品)。

第二名是柳宗元,比韩愈小五岁。他出生在河东,也算是一个大家族。前半生,他比韩愈幸福多了。他考了科举,成了秀才,还考了博学多才。他在20多岁时成为一名官员。然而,他后来的生活并不好。他希望朝廷进行改革,所以他和当时主张改革的王走得很近。唐顺宗继位后,在唐顺宗的支持下,“二王与刘浏”发起了短暂的“永贞”改革。不幸的是,改革并没有持续多久,唐顺宗本人在登基仅七个月后就被赶了出去。变法进行时,柳宗元的官职是礼部员外郎(来自刘频),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高官职。变法失败后,我一路被贬,从此一蹶不振。

第三位是欧阳修,生于1007年。前两次科举都失败了,第三次考了第三名。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只是二流的学者。从此步入仕途。欧阳修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服役,并三次被降级。主编《新唐书》、《新五代史》。在宋英宗时期,官方的地位是最大的,即议会的同意和参与政治事务。之后,他辞职回家,成为第二任少师王子,并于次年去世。他死后,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多次被封为太尉、太师,被封为护国公。

第四名是苏洵。苏洵比欧阳修小两岁。25岁之前,他不知道什么是读书。他更像是一个到处旅行的游侠。27岁,他真正静下心来学习。他也考了科举,但是不太顺利。48岁时,他带着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来到北京。在欧阳修的推荐下,文章被官员传阅,受到好评。不过苏洵做官的时候已经很老了。他直到53岁才拥有正式职位。他尝试做省校书记,成为省校书记。他死于58岁。

苏洵的两个儿子从小就跟苏洵一起努力学习,长大后高中同年,成了美谈。苏轼的官场沉浮,应该算是最跌宕起伏的了。几次被贬,最常做的就是了解各地的状态。他回到朝廷后不久,就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被降职,或者被调往外地。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案子就是“乌台诗案”,牵连甚广,也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但这并没有让他学会融入朝廷。他的真性情注定无法为朝廷所接受,他所担任的最大官职是宋哲宗时期的翰林学士(正学说)和诰。他死后,被追封为太师,谥号“文中”。

和苏轼相比,苏辙的经历更胜一筹。刚开始他们的经历基本相同,但后来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后,开始出现不同。最高官职是正二品侍郎,即宰相一职。他死后,被追授为氏,成为国主。

另一个是曾巩,只比苏洵小十岁。曾巩应该是八个人中最不出名的,他的人生经历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传奇。41岁开始做官。他们大多是周知本地人,官职最高的是正四品的中书舍人。

最后一个是王安石,他比曾巩小两岁。王安石在官场的名气大于他在文坛的名气,他主持的王安石变法非常有名。他22岁进入官场,政绩不错。宋仁宗时期,王安石上书变法,但没有得到宋仁宗的支持。直到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才真正开始。他被任命参与政事和《通中书》的官方事务。他曾经召集过一次会议,但很快又拜了会,当上了尚书兼侍郎。并被封为蜀国公。宋神宗死后,王安石变法被彻底废除,随后王安石病死,被封为太傅。他曾经被提升到蜀王,谁有权孔庙,后来他被罢黜从寺庙法院。由此可见,王安石在后世的地位是有争议的。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八个人中,有三个生前都是宰相:欧阳修、苏辙、王安石。其中王安石权力最大,时间最长,应该是八人中官职最高的。再看死后的情况: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都被追授为太师或正一品之师。其中王安石一度被追封为蜀王,但随即被废黜,欧阳修、苏辙则被追封为国主。就他死后的影响而言,欧阳修的影响比王安石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937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2
下一篇 2022-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