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的读书笔记

朱自清的《背影》的读书笔记,第1张

朱自清为人称道的是节操,不是文采,而是节欲。事实上,五四时期,白话文才刚刚起步,还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那时候白话文交织,白话文幼稚粗糙。就像一个刚学语言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没有任何一种语言的生动或丰富的写作技巧。抛开意识形态的批判,文字本身其实也没什么味道。包括鲁迅先生的一些翻译,用白话文很难读懂。

朱自清的散文是传统教科书中的经典篇章,是几代人共同学习的典范。他的背影曾经是我童年最喜欢的一篇文章。作为一篇短文,这篇文章的布局是令人满意的,尽管其中有一些精彩的短句。比如月夜清华荷塘边的大气,风吹过荷塘,卷起荷叶,闪电般滑行;月色下,朦胧的荷花像是美人在洗澡,对这些景色的描写和捕捉也很到位,令人心旷神怡。但是总少了点什么。中学老师在解读这篇文章背后的深意时说,朱自清先生忧国忧民,文笔轻忧大革命失败,所以文笔深沉内敛,深情深刻。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文字背后的过度解读可能是对作者的曲解。其实只是对饭后散步的简短描述。就像明清时期的山水小品——对于文人来说,这种写法只是锻炼了文笔,活动了手指。不一定要放太多的想法或者感情。

就当是素描吧。那么这样的小品就显得太丰满了。它的许多形容词和对景物的描写堆积成了厚厚的粉末。他写过月影或月影,月光或月光。他的视野只在池塘周围。连明清小品的自然洒脱清新都达不到,更别说汉唐的黄忠、鲁大了。

这些文字紧密交织,不留空白,让读者没有遐想空,更无法引起读者的深远联想。冒犯就是矫情,做作。通过文本可以看出,这篇杂文只是朱自清自己情绪的一次宣泄。有一丝文人的伤感,有一丝伤害悲凉秋月的伤痛,却没有意味深长的回味。

直到多年以后,我们还能津津有味地回忆起鲁迅先生的故乡,但记忆中的荷塘月色却如月色般暗淡。如果不是中学时被要求死记硬背,我们大多数人早就忘记这篇文章了。

白话文的流行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深入人心,写作也成为很多人共有的技能。在互联网上,每天都有大量的文字产生,其中不乏文学天才和写作大师。如果不谈白话文的启蒙意义,单从文字的技术层面来说,已经有太多人超越了朱自清那个时代的文学水平,无论是文字的创新新奇,还是意境的描写,都远远不是朱自清那个时代能比的。

我认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记忆可以在专业的文学史课程中讲授,而中学语文教材作为通识教育,传达的更多的是审美和写作的基本经验。一部经典的文本,在技巧、思想、审美等方面都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和侵蚀。

我们不能因为朱自清先生崇高的人格和他在白话文学史上的地位,就把这篇文章捧到神的祭坛上去。如果有一天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从语文课本上去掉,也是可以理解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7654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0
下一篇 2022-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