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和孟子各自对人性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荀子和孟子各自对人性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第1张

孟子的“母”与荀子的“父”之间的“每空之辩”!

孟子的性善论遭到荀子的强烈批判。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素有“荀卿”之称。因为荀子和孙的古音相同,所以西汉时,汉高祖被避而远之,他也被称为。荀子应该叫孟子兄弟,因为他们都信奉儒家,崇拜孔子。

荀子作为大学者,曾在稷下学宫任职,地位高于孟子。曾三任稷下学宫校长。和孟子一样,荀子也是个倔脾气。孟子为了“正人之心,杜绝邪说,拒绝奸淫”,到处对同时代的思想家进行论证和批判,荀子更是厉害。除了孔子不批评,其他人一直被他骂。他写了一篇文章叫《非十二子》,骂了十二个人,包括翟墨、沈导、田片、子思、孟子,他们是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喜欢骂人,但不是骂大街的婊子。他在批判其他思想家,确立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立场。虽然孟子是同门师兄,但荀子的批评从不留情。他批评孟子和子思说:

“小法先王而不知其制,然犹料戏志,闻杂博。案作于前,谓之五行,非常僻而无类,隐而无声,闭而无解。案饰以词,只尊:此真君子之言。子思唱它,和贺加入它,世俗的沟渠里还充满了儒家思想。但是他不知道错在哪里,就接受了,传下去,认为仲尼和子游比后世厚,是子思和蒙克的罪过。”[1]

“一般效法古代开明的皇帝,不知道要领,还以为自己有才气,有抱负,有见识。根据旧的理论,创造出新的理论,叫做“五行”。有悖常理,不合常理,晦涩难懂,以至于难以解释。却粉饰他们的言论,一本正经地说:“这真是孔子说的。“子思提倡,蒙克附和,社会上那些无知的儒生不知其错,就接受了这个理论,并广为传播,以为孔子和子贡使这个理论造福后代。这是子思和蒙克的罪过。”

荀子对其兄孟子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主要是在人性的观点上,与孟子完全对立。

“不如认识人的本性,也不是关于人的本性。凡是有性的,都是天生的,学不会,做不了什么。义者,圣人所生,能学其所学者,行其所行者。学不会,不会做事,但在人,那就是性;会学习,会做事的人叫假。这是性谬误的划分。今天的人的本性,可以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丈夫能看得清楚,眼睛不离,但能听得聪明,耳朵不离。”[2]

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是错误的。他没有区分“自然”和“虚假”。“天生的,学不来的,也不是人为的。义是圣人制定的,人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是可以通过努力做到的。它是学不来的,也不是人为的,而是天生的。这是自然。通过学习可以得到的,通过后天的人为努力达到的,都是人为的。这就是自然和人为的区别。”[3]

在荀子看来,“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你无法改变。学不学,就在那里。而“伪”就是人后天学的东西。总之,“性”是先天的,“伪”是人为的。荀子反对性善论,针锋相对地提出性恶论。

“人之恶性,其善伪也。——当今人的本性,生来利益好,百依百顺,所以争生,辞死;但人生有病有恶,所以残贼出身却忠贞不渝。但是,他们天生就有耳目欲,好色,顺从。故生于淫乱,而礼义文理死。但因为人之常情,服从,所以要争取,适合犯罪,乱讲道理,会暴力。所以,必须有一种方法,学法而礼义,然后,出于无可奈何,合乎文理,归于治理。以此观之,人之性恶而明,性善而伪。”

“人性本恶,善是人为的。从出生开始,人性就有利己之心。按照这个性质,人与人之间就会有竞争,谦逊就不再强调了。人天生就有嫉妒和仇恨的心理。按照这个性质,就会发生破坏忠信仁义的事情,于是忠信就丧失了。人天生就有爱肉欲的本能,喜欢听好听的,喜欢看好看的。按照这种性质,淫乱就会发生,礼仪制度和道德标准就会丧失。放纵人性,遵从人的情欲,就会有争斗,就会有侵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仪制度,从而引发暴乱;因此,我们必须受到老师和法律制度的教育,以礼义为指导,然后我们才能建立符合等级制度的正常秩序,实现社会稳定。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是清楚的,善是人为的。”

孟子是一个乐观、热情、理想主义的人。他看到了人们的正面。荀子是冷静而深刻的现实主义者,他看到的是人类的对立面。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性;荀子的人性论强调人性。荀子认为人是天生贪婪的动物,趋利避害。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争夺资源,生命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过程。如果你遵从人性,毫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情欲,人们就会走向邪恶的一面。所以,抑制人性之恶的关键是如何照顾好人们心中旺盛的善良欲望,不让它疯狂生长。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禁欲文化,这有点绝对,但从道家到儒家,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都是崇尚情欲的文化,要求人们尽可能的减少欲望,而不是让人成为一个没有欲望的“木头人”。荀子认为人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但也不应过分,所以他主张“以道制欲”。多一些符合道的欲望有什么不好?任何不符合“道”的欲望都不能多。

荀子也非常重视人与兽的区别。孟子认为人与兽的区别在于,人除了本能之外,还有“慈悲”等四种善的品质,而荀子认为“性本美,惟心所知”,意思是人和动物都是性本恶,但人有理性,可以通过学习达到善。至此,荀子完成了性恶论的论证。人性本恶,如果放纵它,人就是坏人;但人与动物在理性上是不同的,所以人具有通过后天学习积累善的特质。

其实,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只是人的前后,区别在于论证了人向善的不同路径。孟子的“善”来源于内心、仁、礼、智等道德观念。“有所求就会得到,有所放弃就会失去。”人虽然生来就有善,但后天可能就失去了。荀子的“恶”来自于人的本能,但君子可以“化其性为虚”,“以学为谋”。也就是说,人与生俱来的善良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孟子的性善论实际上是“后天之恶”论,荀子的性恶论实际上是“后天之善”论,二者都强调后天学习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儒家哲学的舞台上,孔子确定人生舞台剧的主题是“内圣外王”。孔子是导演,孟子是“唱好脸”的主角,荀子是“唱坏脸”的主角。孟子勉励人们,人心可以因其善而善,但一定要注重后天的培养,不可失其善。荀子告诫人们,人性本恶,但也可以是善的。关键是要用适当的方式和理智来控制欲望,不要太放纵,也可以是好的。一种主张道德修养要向内寻求发明的初衷;一种主张加强道德教育和礼仪约束。他们的社会理想是一致的,都是讲劝人为善,都是源于拯救人类和社会的使命感。但孟子主张修身,荀子主张礼法约束,一软一硬,殊途同归。孟子温柔慈善的母亲和荀子严肃深沉的父亲风格不同,但都有劝人为善的目的。孟子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主张“画者可为禹”。正反两方面,示范和践行儒家劝人向善的哲学和道德修养。

[1]原文见《荀子》。非十二子。

[2]原文见《荀子》。邪恶的本性。

[3]原文见《荀子》。邪恶的本性。这本书采用意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6838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0
下一篇 2022-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