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由什么编写而成

《论语》由什么编写而成,第1张

论语》一书二十篇,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据《韩曙·文艺志》、《论语》记载,孔子回答弟子时,人们和弟子都从大师的话中得知。当时弟子有自己的记载,师傅是小卒,师傅讲用丛书编纂,所以叫《论语》。"

所以孔子的言论当时是由他的弟子记录下来的,后来孔子的弟子或者再弟子几次聚会。一些人认为它的最后一本书是由曾子的学生编写的。

其实先秦时期就有几种不同的《论语》,只是后来大多失传了。到了汉初,供书之道大开,出现了大量的史书,包括不同版本的《论语》。

汉武帝时期,的于在拆毁孔子旧居时,也得到一批古籍,其中就有《论语》。

后人根据《论语》所处的地方和人物的不同给《论语》命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齐论》、《鲁论》、《古论》。

《古论》是刘玉从孔子旧居的墙上获得的。共有21篇,都是先秦以前的古文。

言和《三国志·论语集解序》说:“古之论,只为孔安国博士所释,未曾传世。”《古论》中没有“问君”和“知”两篇文章,但它把《尧岳》中的张子分成了另一篇,所以有两篇张子文章。它的编纂也不同于《齐论》、《鲁论》。

《齐论》和《吕论》可能出现在汉宣帝年间,略晚于《古论》。《鲁论》有20篇,《齐论》有22篇,《齐论》的22篇有很多与《鲁论》相同,但《问君知》多了两篇。

对比三部《论语》,可以看出《古伦》和《鲁论》虽然篇章不同,但只是彼此不同,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看来鲁论是古论的翻版,可以证明他们是同源的。但是他们和《齐论》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此外,古代的《论衡》和《论衡》都出现在山东,而《论衡》起源于《齐》,可以证明《三论衡》起源于两个源头。

据《文艺志》记载,汉代就有教授《齐论》和《吕论》的名师。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玉贤学《吕论》,后又讲学《齐论》。于是,他把这两种书合而为一,根据《论语》进行编纂,命名为《张厚论》。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在《张厚论》的基础上,参考《齐论》和《古文论》,对《论语》进行了注释,即我们今天所见的《论语》。

《论语》被称为《论语》。有人认为始于孔安国,因为王充曾说“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助清而开论语之先河……”。大概是,孔安国在给《论语》命名的同时,也给这本书命名了《古代论》的所有文章。但也有人提出质疑,比如杨伯钧认为不会晚于汉武帝时期,因为《礼记》中引用了《论语》。但对《礼记》的具体时间还没有共识,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至于这本书为什么叫《论语》,那是因为它记录了孔子对个人见解的阐述,以及他与弟子或他人的“议难”。在《毛衡诗话·大雅·公刘传》中说:“说话要坦白,说话要狠。”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把“言”字解释为“说坦白,说难”,把“语”字解释为“说也”。段注意到,“这是毛政说的。语,御也。正如毛所说,一人辩论是非谓语;就像郑说的,很难回答问题,很难和别人争论。”

从《论语》的流传方式或成书过程来看,经过多次整理,主要是博采众长,这也是《论语》作者争议的根本原因。不仅如此,今天的《论语二十篇》也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要考证材料的真实性。在这方面,清代学者如崔恕、袁枚、赵翼等。其中,崔恕的努力最大,成就也最突出。比如他认为《论语》的后五篇问题最多,最可疑,很可能是“后人续作”,其他文章中的一些章节和句子与其他文体不同。周予同也认为《论语》的前10篇文风不一致,尤其是后5篇最为可疑。也有学者写文章考证,引用混有其他学派、其他书籍的内容。孔子之后,《论语》这本书写成并流传了两千多年,其中难免有后世不同的传说。因此,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利用《论语》中的材料时,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6652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9
下一篇 2022-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