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幼虫病是什么原因造成?

中蜂幼虫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第1张

中蜂幼虫病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由于中蜂幼虫病的主要症状彼此相似,一般以幼虫糜烂为主要特征,且大多无气味,脾脏呈“花”状现象。脾上各日幼虫参差不齐,有盖和无盖的巢都是紊乱的。一些密封的巢穴倒塌了,群体的潜力减弱了,直到整个群体灭绝。巢外有工蜂清理出来的死幼虫,从症状上很难识别。尤其是近年来,蜂囊幼虫病的发生概率较高,一旦出现蜂群症状,饲养者怀疑自己得了蜂囊幼虫病,就开始治疗,不仅浪费人力财力,而且延误治疗时机,影响蜂群发展。多种因素可导致中蜂幼虫病,养蜂人应根据中蜂幼虫病的原因进行治疗。

1蜜蜂幼虫疾病的原因1.1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引起的幼虫疾病

囊状幼虫疾病

俗称“孢囊病”,由孢囊幼虫病毒引起,是目前对蜜蜂危害最多、最严重的主要传染病。当气温变化较大,温湿度不稳定,蜂群缺蜜粉或接触到病蜂时,很容易生病。症状一般出现在幼虫被封前后。因为病毒的变异,症状和传统书上描述的不一样。幼虫无臭,有的糜烂,有的潮湿,经常被工蜂清理出巢。

1.1.2欧洲幼虫腐臭病

常被称为“欧洲少年病”,是一种由蜂巢和一些继发性细菌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传染病。中蜂和西蜂都容易得这种病,对中蜂的危害比西蜂更严重。“欧洲幼体病”常使幼体患病死亡。通常病虫害4 ~ 5天死亡,主要特征是虫腐时发出难闻的酸味。

1.1.3嵌套昆虫

它是中国蜜蜂的主要敌人。它以蜡屑为食。巢虫吃巢脾上的蜂蜡,钻入隧道,破坏巢脾,钻入巢室底部进食。渐渐地,它们在房间墙壁上钻孔、吐丝,使蜜蜂幼虫无法被阻隔或在蛹期被阻隔,然后被消灭,损害了中蜂的幼虫和蛹,产生“白头蛹”,往往导致蜜蜂逃逸或大量被阻隔的蛹死亡。

1.2机械损伤引起的幼虫病

机械损伤也是中蜂繁殖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在中蜂运输和摇蜜过程中最容易对幼虫造成机械损伤。一般机械损伤幼虫症状不明显,转蜜或摇动后在巢外可见工蜂清理过的幼虫。

1.2.1转运

在繁殖期,购买或转移蜜蜂进行放养时,一般在路途较远或路况不好的情况下,由于中蜂的附着性相对较差,幼虫在搬运运输过程中容易受损。工蜂运送到目的地后,会清理因振动受损而无法正常发育的幼虫,产生所谓的“捕虫”现象。

1.2.2摇动蜂蜜

因为中蜂很少用分王板,所以蜂蜜和鸡蛋往往在同一个脾上。摇蜂蜜时,往往会带着幼虫。如果用力过猛或者操作不当,幼虫很容易被工蜂弄伤、弄掉。

1.3环境因素引起的幼虫疾病

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多为应激疾病,即蜜蜂因环境条件突变而产生应激反应的一种疾病。中蜂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所以也最容易出现应激反应。比如春秋两季,气温起伏变化频繁,导致中蜂出现或冷或热的应急反应。无蜜期中蜂饲养不当,会产生应激反应,引起幼虫疾病。

高温

当外界温度较高,而蜜蜂还没有采取遮光、通风等有效的降温措施时,蜂巢内部就保持高温,超过幼虫发育的耐受温度,幼虫发育就会受阻,最后被工蜂清除。

低温

多发生在早春,是由于保护不了脾脏的越冬蜂大量流失,或寒流突然袭击使蜜蜂萎缩所致。幼虫因低温而发育不良。幼虫的冻伤很容易识别。寒流一过,蜂群中突然大量幼虫死亡,尤其是弱蜂群。死幼虫不变软,灰白色,逐渐变黑。幼虫干枯后,可以被附在巢底的工蜂轻松清除。蜂群冰冻严重时,覆盖幼虫也可冻伤,尸体难以移出。只有在工蜂咬穿巢盖后才能拖出来。

1.3.3营养不良

众所周知,蜜蜂没有花粉就不能繁殖。一般来说,中国蜜蜂很少缺少花粉。但近年来,部分地区降雨稀少,高温干旱,部分地区草本植物枯萎。蜜蜂采集的花粉和花蜜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营养,幼虫发育不良或死亡,最后被工蜂清除。

1.4中毒引起的幼虫疾病

蜜蜂中毒最主要的表现是成蜂死亡,但也会导致幼虫中毒死亡。蜜蜂的中毒因素很多,主要是农药中毒。目前农药的大量使用对蜜蜂的伤害很大,也有花粉和花蜜中毒,还有蜜蜂治病时用药过量引起的中毒。引起幼虫中毒的原因是伴随着成蜂的中毒死亡,所以很容易判断。

1.4.1农药中毒

目前农作物生产基本离不开农药,药物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如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类等。导致蜜蜂中毒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1.4.2花粉和花蜜中毒

花蜜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蜜蜂采集了有毒的蜜源植物,这些植物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有生物碱、苷类、毒蛋白、多肽、胺类、草酸盐和多糖等。,从而导致蜜蜂中毒,导致幼虫死亡。

1.4.3过量中毒

在蜂群的正常管理过程中,有时防疫消毒或预防某些疾病,而过量用药或用药不当,导致蜜蜂中毒,进而幼虫中毒,在养蜂生产中也偶有发生。

2幼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2.1由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引起的幼虫疾病

病毒、细菌、寄生虫引起的幼虫病都是病。因为蜜蜂身体虚弱,一旦生病,对养蜂生产影响很大。因此,应采取预防措施。

2.1.1抗病蜂种的培育和繁殖

实践证明,不同蜂种对疾病的抵抗力差异很大。所以在生产实践中要注意观察,筛选出抗病能力强的蜜蜂进行育种。

2.1.2养多年的强势群体。

提高饲养技术,保持各组平衡,实现强群繁殖。一方面,发挥蜂群采集能力强、饲养能力强的优势,繁育出大量体质好的后代工蜂,提高抗病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菌落清除能力强的优势,缩短病菌在菌落中的停留时间,使感染的菌落迅速恢复;另外,强壮的蜂群本身可以抵御蜜蜂的偷盗,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

2.1.3防疫和消毒

加强消毒隔离,养成定期防疫消毒的良好习惯,保证蜂群健康发展。

2.1.4药物预防和治疗

由于幼虫病的发病原因不同,在综合防治的前提下,应根据蜂群的规律用药防治幼虫病。

(1)囊性幼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抗体进行预防或治疗。对于经常发生的地区,可以每季度或每半年进行一次预防。如果已经患有此病,可以直接治疗,平时也可以结合中草药进行预防。

(2)欧洲幼虫腐败的预防和控制。这种病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抗生素治疗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因为“欧洲少年病”的病原体对抗生素比较敏感,所以用药物控制病情比较容易。这种药可以每10万单位喂10只蜜蜂,先溶于水,然后混合在糖浆里,再喂蜜蜂。如果蜜蜂不取食,可以把药加进去稀释糖水,用喷雾器喷巢脾。注意喷嘴不要直接对着巢脾,要斜着喷,以免药物直接喷在幼虫身上,造成药害。

(3)防治由筑巢昆虫引起的幼虫疾病。

筑巢昆虫的防治:一是可以养出强壮的蜂群。基本方法是在巢脾上随时保持充足的蜂蜜和粉,保证蜂群中蜜蜂多于脾或蜂脾,可有效减少巢虫的危害;二、保持蜂箱清洁,经常清理蜂箱底部,收集蜡渣、多余脾、旧巢脾,及时融蜡、更换旧脾;第三,及时杀死巢虫,用酒精喷灯烘烤蜂巢,彻底消灭藏在蜂巢缝隙中的巢卵和幼虫。同时,将提取的可用窝脾放入-7℃以下的冰柜或冷库中(北方冬季室外可冷冻窝脾),过夜冷冻可杀死藏在里面的窝虫和卵。三是仔细寻找窝脾上的窝虫,将其杀死;第四,及时消灭巢虫的成虫——蜡螟,也可以防止巢虫滋生。

②药物防治:对遭受巢虫严重危害的蜜蜂,可用“巢虫网”进行防治。取5克巢虫网,用水稀释至1 500毫升,喷于巢脾上,晾干,备用。在流蜜期,可以取出巢脾,抖落蜜蜂,喷洒药物,晾干后放回蜂巢。

2.2预防和治疗由机械损伤引起的幼虫疾病

机械损伤引起的幼虫病不是病,只要症状被这种损伤的因素消除了,自然就消除了。如果运输蜜蜂,第一,要选择平坦的道路,减少颠簸;第二,速度要尽量慢;第三,由于中蜂很容易因震动而脱离脾脏,当中蜂调头时,为了不让中蜂在运输时离开脾脏,你可以发动汽车几分钟或跑一会儿让蜜蜂离开脾脏,然后停车20分钟左右,让蜜蜂不会再离开脾脏。

如果幼虫病是摇蜜引起的,在采集季节可以用国王隔板把采集区和繁殖区隔开;如果没有条件,取蜜时要轻拿轻放,摇蜜时要匀速启动。

2.3防治环境因素引起的幼虫疾病

养中蜂,首先要尽量选择蜜粉源丰富的繁殖地,保证一年四季都有足够的蜜粉饲料,尤其是在蜜粉耗尽的时候,避免因饥饿或营养缺乏而导致幼虫疾病的发生。

高温

一个是通风遮阳。蜂群要放在通风、阴凉、开阔的地方。如果没有天然树荫,应在蜂箱上搭建树冠,适当放宽巢内脾间的蜜蜂路径;二是放大巢门,必要时拆除巢门板;第三是加湿降温。如果蜂场周围没有干净的水,就要喂蜜蜂。此外,还需要在蜂箱周围和蜂箱壁外洒水降温。巢内喂水,可将空脾或喂食器浇水后加在隔板外侧,每隔3 ~ 4天浇一次水。也可以在蜂箱的铁网盖上套一个用水浸泡过的干净麻袋来喂蜜蜂。

低温

首先,调整巢门。随着气温的变化,要及时调整巢门的大小。高温时适当加大巢门,寒冷天气和夜晚缩小巢门,对蜜蜂保暖作用很大;二是收紧巢脾,即蜜蜂在春季成群出窖繁殖时,去掉多余的空脾,使蜜蜂比脾多,蜂径缩小到7 ~ 8mm;第三,对蜜蜂进行保温包装,根据蜂势对蜜蜂进行适当包装,防止蜜蜂被冻坏。

2.4中毒引起的幼虫疾病

蜜蜂中毒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但关键是预防。一、放飞蜜蜂前,要了解周围的蜜粉来源和作物,是否有有毒的蜜粉植物,周围的作物是否需要每年施药,何时施药,再决定放飞蜜蜂。第二,养蜂人要与养殖场周边的蜜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施药期间及时与施药人员协商,避免药物伤害。

文献仅供参考!如有不准确之处,请指正补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6583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9
下一篇 2022-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